1960年周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在记者会上,一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道:西藏为何是中国的?周总理回答让对方语塞......
1960年4月19日,一架中国飞机在呼啸声中,缓缓落在印度新德里的停机坪上。
几分钟后,乘务员打开了机舱门,一位容貌慈祥面带微笑的老人右臂平放在胸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舷梯,这是周总理第四次来印度访问。
和前三次访问不同,新德里机场没有了盛况空前的欢迎场面,迎接人员仅仅只有百余人。
不过还是有不少记者,他们来到机场,目的就是抢先一步,探探周总理总理的口风。
英国《泰晤士报》女记者韦尔娜挤出人群,拿着话筒对着周总理,问道:“周总理,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吗?”
周总理还是保持着外交官员的风度,两手一张,坚毅的眼神望着韦尔娜,回答道:“尽力而为吧,办这样的事情,一个诚意是不够的,需要两个。”
显而易见,明眼人都能看出,周总理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中方已经拿出了所有的诚意,印度也应该倾听中国的诉求,不然和平只能渐行渐远。
机场的欢迎仪式只有短短的25分钟,便草草收场。
随后,周总理没有再回答任何问题,快步坐进了轿车。
在此后的会谈中,虽然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付出了真诚的努力,可迟迟得不到印度方面的积极回应,双方也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后来有人回忆,周总理曾私下对一位同事说:“我一点也无法使尼赫鲁松动,我想,他已经下定决心了,谁也改变不了他。”
4月25日晚,周总理在酒店召开了记者会,指出了中国政府不希望中印两国,闹出不愉快的态度。
回答记者的过程中,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西方记者上来就问:“周先生,你能阐述一下为何称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吗?我们知道,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有不小的分歧,想必您此行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领土争端。”
周总理内心非常明白,这是西方记者故意设下的陷阱,自己需小心对待。
略微思考了几秒钟:“我们绝不会侵略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当然我们也不容忍人家侵略我们。中印两国人民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一时的乌云是会消除的,两国边界的一时纠纷是能够解决的。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在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方面继续工作。如果需要的话,为了伟大的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我,或者其他人,还会再来新德里。”
只用几秒钟的时间,就脱口而出,洋洋洒洒一两百字。
态度是不卑不亢,表明了自己爱好和平的立场。
同时也不排除自己会再来新德里,继续为两国边界争端而商谈。
可惜的是,印度并未理会中国的善意,而是执意发动了战争。
令尼赫鲁未想到的是,他高估了自己国家军队的实力,也低估了解放军的战力。
只用了短短几十天,就赶走了印度军队,维护了领土主权,还留下了“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反击”的网络名梗。
其实在1960年前,周总理就多次到达印度,商讨和平问题。
比如1954年6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一到机场,就发表了演讲:“我愿中印两国友谊一天比一天发展,愿世界和平一天比一天巩固。”
那一天,从机场到市区的道路上,十余万群众手捧鲜花,夹道欢迎周总理。
有的群众还为周总理,戴上了金盏花和金香木编制而成的花环。
可惜的是,西藏问题一直横亘在中印两国之间。
1957年元旦,周总理又和尼赫鲁进行了会谈,明确指出印度违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可尼赫鲁已经被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分子所裹挟,无法脱身。
梦想着能继承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霸权,占有藏南地区。
对此,中国当然不会同意。
事情一拖再拖,直到1960年,双方的矛盾无法调解。
周总理也付出了所有的努力,那就只好在战场上见真章了。
参考资料
《周恩来四访印度》 世纪风采 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