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CIE 5.0时代,“原厂盘”的选择目前还真不多】】】
如果大家和我们一样很早前就开始接触、使用SSD(固态硬盘),那么想必就不会没有听说过“原厂盘”这个概念。所谓“原厂”,简单来说是因为整个业界有能力生产SSD的品牌很多,但真正有能力自产SSD所使用闪存芯片的厂商,则是屈指可数。
相比之下,对于绝大多数SSD厂商来说,他们都只能从那几个固定的供应商采购闪存,再经过分级、挑选后,用于生产自己的产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将闪存“以次充好”、或是好坏混用的现象。
正因如此,对于很多发烧友来说,只有自身具备直接生产闪存芯片的品牌,才被认为是质量最为可靠的选择。而这几个屈指可数厂商的产品,就是所谓的“原厂盘”了。
有意思的是,纵观当前的整个SSD市场会发现,这些有能力自产闪存颗粒,理论上可以“优中选优”的“原厂品牌”,在产品的技术迭代上反而往往比其他靠“外采”闪存和主控的厂商,要来得更为谨慎许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源自这这些品牌对于闪存特性的更深入理解,也可能是因为几大“原厂”品牌基本都将更多的精力优先放在了企业级市场上。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大家而言,当试图在如今的PCIE 5.0 SSD中寻觅“原厂盘”时,源自镁光的英睿达T700,很可能就成为了当前唯一可以实际买到的消费级产品。
【【【产品解析:从1TB到4TB共三种规格,原厂散热器有讲究】】】
此次我们三易生活拿到的,是英睿达T700的1TB版本。众所周知,如今的新款闪存单颗粒密度普遍越做越大,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单块M2 SSD的容量上限,可以轻易地达到4TB、甚至8TB之巨。
但与此同时,单颗粒密度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小容量的型号会比过去更容易出现“吃不满”主控带宽,无法达到理论最高性能的情况。
比如从官方给出的性能参数便不难看出,英睿达T700要到2TB或以上的版本才能达到最大的设计性能。但与PCIE 4.0时代一些低容量SSD仅有“满血”型号一半性能的情况相比,T700的1TB版本从官方指标上来看,却似乎与“满血版”的差异不是那么大。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了测试1TB版本T700的原因。
不过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英睿达T700除了有三种不同的容量外,官方还提供了出厂预安装散热器的“马甲版”,以及不带散热器的两种不同规格。
从定价策略来看,容量越大的T700“马甲版”和非马甲版差价就越大,而且后面在官方应用界面里我们也注意到,“马甲版”是可以被直接识别出来的。
因此这似乎也表明,预装散热器的“马甲版”可能会具备更高的出厂性能设定,或者可能会在热设计策略上与不带散热器的版本有所差异。由此我们建议除非是已经买好了规格特别高(比如内置多根热管、自带风扇或水冷)的第三方M2 SSD散热器,否则直接购买T700的官方“马甲版”,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日常性能表现。
毕竟从T700的“马甲”设计来看,它确实采用了比较实在的多片铝质鳍片进行热量分散,而非只有简单的铝块散热。换句话来说,对比绝大多数主板目前自带的M2 SSD散热器,T700的这套官方“马甲”散热效能可能要更高一筹。
【【【拆解分析:镁光自产颗粒,配备群联E26主控方案】】】
接下来我们拆开了散热器,来看看英睿达T700的“真容”,以及它所采用的主控和闪存方案。
很显然,作为当前可能是唯一一款“原厂”的PCIE 5.0 M2消费级SSD,英睿达T700最大的亮点、也是它最令人安心之处,就在于它用了镁光原厂出品、保真且保证“一手货”的闪存颗粒。
可以看到,T700使用的闪存FPGA编码为3HC2D NY195,这是正牌的镁光232层TLC闪存,同时也是目前镁光能拿得出手、密度和性能最高的民用NAND闪存颗粒之一。
具体在闪存的布置方案上,T700则采用了双面布局,正反面各用了2颗闪存、构成256GB*4的组合。同时作为定位旗舰的PCIE 5.0 SSD,它自然也配备了镁光原厂的DRAM缓存芯片。在1TB型号上使用了1GB的缓存颗粒,而最高的4TB型号更是拥有惊人的4GB缓存。
至于主控方案,反而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毕竟现阶段的PCIE 5.0消费级SSD,不管哪家都毫无例外使用了群联的E26方案。而且由于E26本就一颗就是“高性能、高发热”的芯片,所以做好它的散热工作,对于现阶段的任何一款PCIE 5.0 SSD来说都至关重要。
【【【测试平台与基础跑分:实测接近官方宣称速度】】】
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实际跑分和测试环节。
此次测试,我们使用的依然还是这套基于AMD锐龙9-7950X和X670E的测试平台。之所以要用它,主要还是因为X670E确实是现阶段消费级x86平台里,少数可以提供CPU直连PCIE 5.0 M2通道的方案之一。而且16核的高主频CPU和32GB 6400MHz的DDR5内存,自然也不会构成任何对于SSD的“性能瓶颈”。
首先,我们通过AIDA64“验明正身”。可以看到,正如前面所说到的那样,出厂预装散热器的英T700在固件内部的型号上都有标明“Heatsink”字样,这说明它可能确实与没有配备散热器的型号有着差异化的调校。
接下来通过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在默认情况下T700的“热度”确实不低。不过这对于PCIE 5.0 SSD来说,反而已经算是相当“凉快”的了。毕竟相同主控的其他产品,跑到80摄氏度、甚至更高的也不是没有。
从两款理论性能测试软件的结果,1TB款的英睿达T700在使用自带散热器的正常密闭机箱环境里,也没有出现过热掉速的问题。bingqie 它的确可以接近官方宣称、11700MB/s的持续读取速度。
接下来我们使用PCMARK10和3DMARK,对T700进行了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的考察。可以看到,它在实际游戏的加载过程中能够跑出千兆以上的随机读写,同时在安装、移动游戏文件时,实测速度更是可以达到4300MB/s以上。要知道这些可不是大文件的连续读写,而是更偏大量小文件的工况。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新的PCIE 5.0主控确实还是展示出了明显优于PCIE 4.0方案的性能潜力。
【【【进阶测试:新固件更快,缓存功能还有奇效】】】
如果大家以为这就是英睿达T700的全部潜力,那显然就错了。毕竟作为目前业界少数几个依托于自产闪存的大厂之一,英睿达对于自家的SSD,同样也会给予一些更深度的“调校”和可玩性优势。
没错,我们说的便是英睿达的官方SSD工具软件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
可以看到,打开这款官方应用后,它首先就会提示T700有新的固件可供更新,而且新固件还提升了多个方面的性能。T700在进行了更新后并不需要重启电脑,就可以完成固件的自动下载和刷写。
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再一次的理论性能测试我们发现,新版固件似乎显著提升了T700 1TB型号在浅队列下的持续读写性能。
而且进一步的仿真测试也表明,最新版固件似乎更可以明显提高T700在多款游戏中的随机读写表现。可以看到,它的3DMARK存储总分提升了大约5%。虽然这个幅度并不大,但它毕竟纯粹是源自一次固件更新,相当于是免费、且完全无风险的性能提升。
那么还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折腾”,来进一步压榨T700的性能潜力呢?当然是有的。
比如说,可以在官方应用里设置至少10%的冗余容量,从而使得主控有着更大的缓冲区,变相延长SSD的寿命,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随着可用容量下降、而导致的性能下跌。当然,最极端的用法自然是直接设置33%、甚至67%的OP,从而人为的将闪存工作模式“锁定”在pMLC或pSLC模式下。不过这种使用方式对于容量的牺牲太大,我们就不在这个1TB型号上进行测试了。
除此之外,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还提供了一种称之为“Momentum Cache”的缓存加速功能。从提示信息来看,它似乎是将内存作为SSD缓存的一种加速机制,也就是类似于三星的Rapid Mode。虽然官方不建议用户在没有电池的设备上开启这个模式,但从我们的经验来说,只要不意外断电、它并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在打开“Momentum Cache”,并重启电脑后,我们对T700进行了新一轮的性能测试。结果也非常喜人,它的性能有着极大程度的增加,持续读写速度和随机读写速度都明显上涨,实际游戏场景中的综合性能更是暴涨70%以上。
当然,还是那句话,官方确实不建议大家在没有后备电源的PC上这么“折腾”。但对于追求绝对性能的玩家来说,只要你对自己的电脑稳定性足够有自信,体验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总结:质量靠谱、可玩性满分,还要什么自行车】】】
平心而论,我们三易生活此次之所以会选择测试英睿达T700的1TB型号,一开始的理由主要还是想看看,当前市面上唯一的“原厂”PCIE 5.0 SSD到底靠不靠谱,以及它的1TB版本在“非满血”设计的前提下,性能损失幅度究竟会有多大。
不得不说,测试结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或许正是因为承载了“原厂血统”这个特殊的身份,镁光对英睿达T700的闪存进行了特别的精挑细选?又或者是因为知道此前那些第三方厂商的“翻车”经验,所以调校起来特别用心?
总之,T700可以说完全地避免了此前许多第三方PCIE 5.0 SSD的缺憾。它虽然也热,但完全不会热到掉速;它的1TB型号虽然并非“满血”,但实测速度损失非常小,几乎没有比满血版的2TB或4TB慢多少。
而且在这一基础上,T700还能得到靠谱的官方应用、持续的固件升级,以及更多辅助功能,和进一步可由用户自行开启的性能增强技术“加持”。这些细节确实都体现出了作为第一方厂商更加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对于自家产品更负责任的态度。
至少如果你既是一位追求极致性能的玩家,又特别在意SSD品质问题的话。那么在现阶段,英睿达的T700可能还真就可能是唯一的、最极致的“原厂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