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为官清廉,敢为皇帝“抱不平”,是嘉靖年间颇有名望的贤臣

2023-04-19   云夕客

原标题:张璁:为官清廉,敢为皇帝“抱不平”,是嘉靖年间颇有名望的贤臣

1533年,嘉靖皇帝欲要以谋逆罪将张延龄处死,并借此机会诛灭张氏一族,张璁获悉此事后,便进宫面见嘉靖皇帝,对其说道:陛下继承皇位后,采取微臣的建议称昭圣皇太后为伯母皇太后,您今天这样做,岂不是让你的伯母皇太后得不到善终吗?如果张延龄叛逆罪成立,必须诛灭全族,那么,昭圣皇太后也在被杀之列,陛下将如何处理呢?此话一出,竟令嘉靖皇帝无言以对,就这样,在张璁的劝诫之下,张延龄终究没有被定成叛逆罪,一场皇室内的巨祸也在他的斡旋下而“消释”。

张璁,明朝中期重臣,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有名的廉臣,少年时期的张璁才智过人,小小年纪便能出口成诗,因而被家里人寄予厚望。

张璁23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便无法更进一步,连续7次会试不中,到了第八次进京参加会试时,张璁已经是书生迟暮了,好在这一次张璁如愿考中,踏上了步入仕途的末班车。

当时,明廷主政的君主是武宗皇帝,武宗皇帝沉迷享乐,荒废政务,使得张璁这样有心想要做出点政绩的官员根本无法出头和上位,这就使得张璁萌生退意,想要辞职还乡,过他的田园生活。

恰在此时,武宗皇帝却突发疾病,病逝于宫中,年轻的嘉靖皇帝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后,便开启了治国理政之举,这些举措让曾一度心灰意冷的张璁看到了希望,张璁至此重新振作了起来。

嘉靖皇帝登基之后,坚持要立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但却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们的强烈反对,因而就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这就是嘉靖初年有名的“大礼案”。

当时,嘉靖皇帝作为新登基的君主,根基未稳,面对老臣杨廷和以及以他为首的文官团体时,因而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好在这个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张璁站了出来,他不仅力挺嘉靖皇帝,还在上谏中据理力争,令嘉靖皇帝不在孤身一人面对杨廷和这样文官。

正因为张璁恰到好处的站位,以及不留余地的支持,使得嘉靖皇帝最终成为了“大礼案”的胜利者,如愿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立为皇考。

而作为回报,嘉靖皇帝将名不见经传的张璁破格提拔成为内阁辅臣,张璁入阁后不久,嘉靖皇帝便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张璁,对其说道:朕会经常有密谕给你,你切记不要泄露,朕给你的帖子,都是朕亲手写的,嘉靖皇帝这样的举措,就使得张璁成为了独宠之臣,凌驾于其他内阁辅臣。

张璁之所以受到嘉靖皇帝的独宠,一方面是因为所想之事,经常能够和嘉靖皇帝想到一块,使得嘉靖皇帝在施政改革之举上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那就是张璁为官十分清廉,张璁在掌管都察院时,在选拨官员时,都是选拔“廉能爱民者”的官员担任要职,并且对于那些贪官污吏进行了严惩,这一系列的措施和行为,使得明廷政清民和。

张璁除了为官清廉以外,还是一个顾全大局之人,1533年发生的“张延龄案”,令嘉靖皇帝震怒,欲要大开杀路,多亏张璁在其中斡旋,才使得这件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张延龄案中的主人公张延龄,是孝宗皇帝的大舅子,他的亲妹妹是孝宗皇帝的皇后,武宗皇帝病逝后,张延龄的妹妹被封为昭圣皇太后,身份极其珍贵。

嘉靖皇帝即位后,通过大礼一案,将自己的生母封为兴献皇太后,但是,昭圣皇太后对于王妃出身的兴献皇太后并不尊重,在言语上曾多次进行冒犯,这就令嘉靖皇帝为此颇为不满,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对昭圣皇太后展开还击。

后来,有人告发昭圣皇太后的兄长张延龄有谋反之举,嘉靖皇帝想借此报复,就想要以谋逆的罪名将张延龄处死,并借助这个机会,将张氏一族灭族,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昭圣皇太后的耳中,她当即就急匆匆赶到嘉靖皇帝的御所,找嘉靖皇帝求情,但是嘉靖皇帝选择避见昭圣皇太后,令昭圣皇太后为此事着急上火。

与此同时,这起张延龄案的卷宗被送到了作为内阁首辅大臣张璁的手中,张璁看完之后,觉得嘉靖皇帝判罚过重,便进宫面见嘉靖皇帝。

见到嘉靖皇帝后,张璁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张延龄是一个贪财之人,怎么可能有谋反之心呢?如果陛下以谋反罪治他罪,这会伤了昭圣皇太后的心,有损陛下与昭圣皇太后之间的关系。

嘉靖皇帝听后,不屑地说道:天下是太祖高皇帝打下来的,孝宗皇帝也要遵守太祖高皇帝的制定的法规,爱卿您既然担心伤伯母的心,就不怕伤太祖高皇帝的心吗?

张璁一听这话,就知道嘉靖皇帝正在气头上,于是乎,就降低语气说道:陛下,您继位称帝后,采用微臣的建议,称昭圣皇太后为伯母皇太后,您如果今日非要这样做,这岂不是伤了昭圣皇太后的心吗!如果张延龄叛逆罪成立,必须诛灭张氏一族,那么,有张氏一族血缘关系的昭圣皇太后也应当一同被处死,陛下,这样的事情,您应当如何处理呢?

嘉靖皇帝听张璁的话语,颇有几分道理,冷静下来之后,便将这起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了此事。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张璁顾全大局的一面,做事非常稳妥,这件事情也成为流传至今的美谈,令世人详谈,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