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几位好友涮肉到很晚。嗯,第一次和Thomas老师面基。到家已经是凌晨1点。一夜无话。早上醒来,打开手机,看看昨晚吃饭的各位都已经到家。然后刷刷微博。突然看到有位兄弟@我这么一条。
上来就是说自己跟过不少摄影师(见识不少),第一次遇到全画幅拍出来画质不如手机的摄影师(也真是难做到)。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给不少人当过摄助的,应该也会挑挑摄影师。然后怎么就遇到奇葩呢?到底多奇葩呢?
看完我就一个反应,我特别想知道这个“专业摄影师”的微博,想欣赏他拍摄的作品。
我记得多年前,咱们摄影笔记的郝笑天老师去拍婚纱照,嗯,他和他媳妇结婚拍婚纱照也得找人拍。
找了个挺大的婚纱摄影连锁机构,机构名同莫扎特的一部歌剧名。当时拍摄的时候,两个人有一点纵深,所以人脸不是都清晰。郝老师说你光圈小点。然后发现对方完全听不懂。
其实真的是从很早开始,就不断听到这样的事儿。数码相机时代开始之后,是个人买个单反就敢说自己是摄影师。甚至敢接商业拍摄。
随便是个谁,约个妹拍几张莫名其妙的,就说自己是拍情绪片,新锐得不得了。
其实且不说光圈、快门、感光度这些我们觉得基础的东西。我甚至听到过吐槽,某知名女摄影师——真的非常知名,她开经常开讲座,问为什么佳能的镜头装不到索尼的机身上……
更何况昨天和托马斯在聊,我们觉得所谓器材,所谓技术,都是非常浅层次的摄影基础了。继续的话,那是审美,是发现的眼睛,甚至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
熟悉你的器材,懂得摄影基础知识要多久?这真的是一个很好学的东西。
也经常有人来问我:“宁老师,我想从事摄影行业,怎么开始?”
怎么开始?先学会摄影技术,买套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