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的国庆小长假已经过去好一阵,但国庆档的几部电影却依旧回味无穷。
其中,数《我和我的祖国》最为出色最为让人印象深刻。
集齐老中青三代7位优秀的导演,拍摄了7个见证新中国崛起的历史瞬间,歌颂了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每一位英雄前辈,情之所至,感人至深。
然而在七个故事中,资历最老的总导演陈凯歌导演的片段《白昼流星》,成了观众眼中全电影的软肋。
一时间,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陈凯歌,成了观众议论的热点话题。
到底陈凯歌导演有没有“两把刷子”?
01
《白昼流星》为什么被诟病?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假空大”,说白了就是不符合实际。
小细节方面如少管所刚刚出来的发型等,大“漏洞”如过于“夸张”的两个有前科的少年进入神州飞船返回舱落地区域,并且与宇航员去“互动”等等。
此外,本是以“扶贫”为方向之一的故事,在时代的经济情况把握上也不精准,如堂堂退休旗长(等同于县长),拿出5000元都成问题实在有违实际情况。
诸如此类,《白昼流星》几乎处处都是“毛病”。
最后仅仅剩下的可取之处,就是陈导最擅长的“画面”——两个少年,骑着骏马奔驰在草原上,向心里的“白昼流星”而去,这种画面美感依旧是《妖猫传》中的水准。
在如此“挫败”之下,加之陈导最近几年并不如何出彩的作品,不少观众发出疑问,陈凯歌《霸王别姬》的水准去哪了?
02
众所周知,一个好导演,不仅要懂得现场调度,镜头调配等基础技能,最重要的还是要会讲故事。
而讲故事恰恰是第五代导演集体最欠缺的东西,他们有优秀的基础功,画面、调度、剪辑等几乎样样精通,但就是讲不好故事。
所以离开了好故事本体,或者是没有一个好编剧,即使是在90年代获得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金熊奖、金棕榈奖)并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第五代导演,都要“败走麦城”。
陈凯歌近些年《梅兰芳》《赵氏孤儿》《道士下山》《妖猫传》等等无一例外地被故事所击败。
而同样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张艺谋,一样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在没有了莫言、余华等的扎实故事,没有述平、刘恒等这些好编剧的时候,拍出的电影也只能是《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之类的作品。
只是张艺谋与陈凯歌不同的地方是,前者只是偶尔“放纵自我”一下,而后者的作品几乎在下坡路上走的一发不可收拾。
为什么?
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别看评分不怎么高,但这却是一部跨时代的作品。一方面升级了第五代导演极富人文特色以及时代烙印的格局,一方面开启了现代商业大片的康庄大道。
于是,陈凯歌在有些“较劲”的情况下,拍摄了《无极》。
无论《无极》现如今是否成为了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在当时,《无极》的水准根本够不到《英雄》的一半。
也由此,两位导演的分水岭开始显现。
前面说第五代导演都不太会讲故事。但张艺谋是个“鬼才”,他能让故事服务于画面,用色彩和颜色去讲故事,不难发现张艺谋的很多大片色彩都是很鲜明的。
陈凯歌同样拥有把握画面的能力,但他的画面是“静”的。
就比如《妖猫传》还原的大唐盛世,且不论历史是否如电影一样真实,单单就画面的美感与震撼而言,陈凯歌绝对算的上是华语电影圈在画面调度上排名前列的导演,但遗憾就在只剩下画面。
故事性的欠缺撑不起如此盛大的画面,而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却又难以融入故事当中,这就使得电影在美丽的皮囊下失去了一半的内在“干货”。
那么,陈凯歌就不如张艺谋吗?
不见得,只是两人在自我认识上的差异性导致在电影故事以及风格上的走向完全不同了。
相比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讲故事的能力稍好一些,如贾樟柯、王小帅等等,而在新一代导演中,以宁浩、徐峥等为代表的导演明显更懂得如何讲故事,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两人的短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03
虽然,论作品以及风格的“缺点”,陈凯歌的确有一大推。
但谁也不能否认,陈凯歌正如其如今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一样,能力与地位其实是相匹配的。
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擅长用简单与纯粹去震撼人心。
到了《霸王别姬》其实依旧没有脱离“简单明了内核”的根本,只是陈凯歌把这个内核用跨域几十年的复杂历史背景所包裹起来,让简单的内核——时代变迁下的个人命运,发挥了超强的震撼力。
《霸王别姬》的天花板太高了,高到让陈凯歌就算只有这一部作品,也同样不影响他是一位优秀导演的事实。所以如果要求陈导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向他看齐才算不失水准,的确说不过去。
事实上,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之后,没有膨胀,也没有走下坡路,真正让陈凯歌明确的风格失去方向的是《无极》。
前面说张艺谋的《英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在这意义之下,其实也是把第五代导演都推上了一个不得不去“挑战”风口。
未来电影的出路几乎要与之前充满诗人气息和时代痛点的内容分道扬镳,张艺谋之外的陈凯歌等其他第五代导演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么也跟随时代脚步,拍商业化“艺术片”,要么停留在原地,继续自己对“初心”的一份执着。
陈凯歌自然是要前进的,要知道张艺谋最初就是陈导的一个摄影师罢了,如今成了气候,那陈导自己心里肯定想的是赶超张艺谋。
所以《无极》的诞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陈凯歌也要在新时代找寻自己的“出路”。
信心满满,诚意十足,打造了一部思想极其超前的《无极》,却在问世之后面临的是各界无情的差评。这对陈凯歌无疑是当头棒喝,足以让其艺术自信和艺术方向发生动摇。
《无极》之后,还能看到陈凯歌之前电影的气息,但变了味道。
比如《道士下山》,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只是简单的故事不再是一个,而是多个,多的让观众都不知道哪个才是主要的。这一现象就好比《英雄》中无名在刺秦决心动摇时,秦王面前乱了方寸的烛火,陈凯歌其实也“乱了”。
但乱归乱,陈凯歌的能力还是摆在那里,谁也不能质疑。
04
说了一大推陈凯歌的“不行”,为什么能力又不容质疑呢?
因为他的电影就摆在那,任何人都看的清。
面对讲故事能力的不完美,张艺谋是用画面去代替故事的缺憾,达到最终的完整,这在电影届都是少有的能力。同样,陈凯歌也有自己应对的办法,正如前文所说,他会把故事处理的很简单。
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去包装一个大道理或现实,这种本事看似很多导演都有,但在简单故事中留下让观众久久不能擦去的印记的能力却是陈凯歌独有的。
1987年《孩子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特殊的年代下,云贵山区里,里师资奇缺,教材稀少,老师老杆却被分配来教初三!一段时间下来,老杆发现学生们每日忙于政治学习但其实连很多小学的字都不认识,而学生对这位只是“按部就班”的老师也看不上,一个“突出”的学生王福甚至放言他都能教。
于是,在第二天的上课时,老杆给王福说,你来教。王福愣了半天,说了句“你可是要整我?”
接下来的故事并没有按照这句话发展,没有激化师生矛盾去表达时代的遗憾,而是就让那句话放在那,烙在了观众的心里。
接下来的发展史老杆从问题根源出发,寻找解决学生教育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教生字,而后的“打赌”等等故事发展,再也没有关于“你可是要整我”的痕迹。
仅凭这一点,陈凯歌就是个导演大师!
再到《霸王别姬》时候,陈凯歌自己或许都不知道,他创造的这部佳作已经顶到了华语电影的天花板,甚至在全球电影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
最近关于陈导比较火的除了《我和我的祖国》外,其次就是一个新综艺《演员请就位》的热度。
《演员请就位》关于郭敬明和李诚儒“辩论”的热度远大于陈凯歌这位导演届的资深前辈,但即使在郭敬明屡屡“抢镜”,屡上热搜的情况下,仍旧掩盖不住老导演的能力。
《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时不时飙拍戏的专业词汇成了“吸粉”的源泉,但实际上却从未抓住过问题的重点,只是在“空谈”理论。
比如“你的表演是话剧式的”“演员要学会克制”……这些看似极具正确性却毫无指导意义的评语。
相比之下,陈凯歌却总能一语中的,点评陈若轩时说我在你的表演里看不出对方是你父亲(《破冰行动》片段),点评鄂靖文时指出我在你眼里看不到求生欲(《无名之辈》片段)……
说透问题,解决问题,直接命中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演所具有的能力。
当然,如果拿陈凯歌和郭敬明比,那是胜之不武,只是这些细节也正好在说明陈凯歌导演并非浪得虚名,实则名副其实。
05
《无极》已经过去14年,不时有观众在感叹这其实是一部好作品。
而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无极》“烂片”的标签似乎还没有撕掉,陈导的“心血”依旧没有得到匹配的认可,即使已经接近三个“五年”,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哪有如何?
纠结于过去,就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于陈凯歌导演,纠结于《无极》的烂和深陷于《霸王别姬》的佳一样,都只是在给未来的作品寻找羁绊。
那么对于陈凯歌导演,要讨论“他是不是一个好导演”,也不过是在导演届的金字塔上端的问题。
走下高台,指导一些年轻演员,“碾压”一些转型导演,几乎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只是在高台之上,在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性人物之一的框架下,在有如张艺谋等导演的对比压力下,他如何应对新时代观众对电影口味的需求变化,如何让自己的电影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前文说的,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讲好自己最擅长的简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