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突厥和吐蕃,在与这两大势力的长期博弈中,有个不太起眼的小部落竟然喧宾夺主,它雄霸西域、威震中亚二十年,还将强盛的大食帝国打出了恐惧症。
这个部落叫做“突骑施”,它原本是西突厥汗国的小马仔,却在大唐的支持下取代了老大的位置。
突骑施曾经拿大唐当爹一样孝敬,其可汗“苏禄”还做了唐玄宗的女婿。可是这段“翁婿情”太短暂,后来唐玄宗竟然不惜丢掉面子,联合死敌绞杀了突骑施。
从那以后,苏禄一蹶不振,终于被自己的小弟给干掉了。
那么,突骑施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唐玄宗为何要扶植苏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翁婿俩反目成仇的呢?
先恶补一下突厥历史,省得总有人问:突厥不是早就被灭了吗,怎么又不断冒出来?
突厥在隋文帝时期分裂为东西两个,唐太宗时期,李靖灭了东突厥,唐高宗时期,苏定方灭了西突厥。
突厥帝国虽然灭亡了,但突厥人还在,于是唐朝对他们实行羁縻管理。
可是由于管理不当,唐高宗时期原东突厥部落反叛了,成立了后突厥汗国。而西突厥十姓部落一直作为大唐子民,老老实实地生活在西域。
突骑施就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一支,生活在今天的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带。
于是其它九姓可汗不争气,部落民众多有逃脱。而突骑施部的首领则非常善于治理,又素有威望,因此这些逃跑的民众大多归附于突骑施了。
苏禄接任突骑施首领后,在短短数年内,就将突骑施的军队数量发展到近30万,超过了九姓部落总和。
您可能会问:唐朝为何允许突骑施有军队?而且这么大的规模?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突厥本是游牧部落,弓马骑射就是人家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算是战士,上马即战,跟中原文化中兵民分家不一样。
突骑施的这30万,其实就是成年男子的数量,他们既是“民”,也是“兵”,你没法限制。
其次,西域承担着沉重的防御任务,东面的后突厥,南面的吐蕃,西面的大食帝国,光靠朝廷从内地征兵根本负担不起。因此,十姓突厥才是西域防务的主力军。
事实上,大唐在西域的派驻军队,少的时候只有几千人,多的时候也无非两万人而已。
当然,这不意味着朝廷对某一方势力的崛起视而不见,平衡各部势力是安西都护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比如突骑施的急速膨胀,就引起了唐玄宗的警觉。
唐玄宗对突骑施的态度一开始很暧昧。
朝廷对突骑施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以北庭都护府为首的将领们大多支持西突厥,而以安西都护府为首的将领们却大多站在了突骑施这一边。
唐玄宗对这两派意见采取了不站队的态度,在他的棋盘上,无论是西突厥还是突骑施,他们的功效其实都是一样的:一是帮助大唐守边,二是各派力量相互掣肘。
在外来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各派之间的适度摩擦是必要的,正好可以让他们相互削弱,也增强他们对大唐的依赖性。
可后来的局势变化让唐玄宗不得不改变了主意,他从左右摇摆,变成了支持西突厥。这个变化就是突骑施开始与吐蕃、大食之间眉来眼去,大有联手对付大唐的倾向。
于是唐玄宗便默许,甚至支持西突厥对突骑施展开攻击。但突骑施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悍,西突厥根本不是对手。多年前郭元振就曾经断言:阿史那家族废了,唯有扶植突骑施才是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防御压力陡升,唐玄宗在无法打败突骑施的情况下,只能迅速调整策略,转而支持突骑施。
皇帝就是大手笔,唐玄宗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做到“招招毙命”,他接连对苏禄打出了一连串的“金子弹”:
一、承认苏禄的合法地位:唐玄宗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赐号忠顺可汗。
二、赐婚苏禄,以交河公主妻之:交河公主其实不是唐玄宗的女儿,甚至她都不姓李,而是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只是被赐了个公主的身份。
三、重磅陪嫁:唐玄宗大笔一挥,将碎叶城一带直接划拨给了苏禄,让突骑施的势力范围直接伸进了中亚。
稍微解释一下这三条。
突骑施原本是西突厥之下的一个部落,唐玄宗赐号“忠顺可汗”,就相当于将他的地位提拔到与西突厥可汗平起平坐了,从分公司变成了总公司。
交河公主虽然是冒牌的,但按照唐律,人家具有大唐公主的一切政治待遇,这份荣誉以及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将碎叶城划拨给突骑施看似是一步昏招,但其实很妙。那地方承受了大食帝国的巨大压力,唐军其实有点勉为其难。给了苏禄之后,等于将他推上了对抗大食,替大唐站岗放哨的前沿阵地。
果然,唐玄宗这三招立刻降服了苏禄。事实也证明,唐玄宗的这些筹码确实物超所值。
我们读史书时经常会看到“昭武九姓”这个词,这是一个原本居住于张掖昭武城周边的粟特族群,后来迁徙到了中亚一带。他们以康、安、曹、石、米、史、何、穆为姓,以昭武为氏,因此被称为“昭武九姓”。
唐朝时期,昭武九姓在中亚建立的诸国,大多时候都在唐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当然,这地方也是大食帝国染指大唐的第一道关口。
以昭武九姓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抗强大的大食帝国,安国、石国的求救信像雪片一样不断飞往长安。
有了苏禄这个女婿,唐玄宗变得从容多了,他指示苏禄:“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并守大国西门。”
这话分量很重,包含了唐玄宗对苏禄的期望和倚重。对苏禄来说又多了一层含义,如今中亚也是他的地盘,作为主人,他有义务保家卫国。
唐玄宗奉送的陪嫁显示出威力来了,从这一刻起,苏禄跟大食一直打到死,成了压在大食帝国头上的一块乌云。
苏禄数次重创大食,导致中东战神呼罗珊总督直接下台,大食人惊恐地称呼苏禄为“抵顶者”。
所谓“抵顶者”,就是像野牛、大象之类的,一甩头就能顶翻一片的猛兽。
苏禄似乎很享受这个称呼,他顶上了瘾,大食人被顶出中亚后,他又数次主动出击,扭转了被动防守的局面。
“渴水日之战”是阿拉伯征服史上一次灾难性的失败;“行李日之战”,数万大食军只逃回去数千人。后来,心惊胆寒的大食人又给苏禄起了一个绰号—— “阿布·穆扎衣”(奔突的公牛)。
曾经豪言几个月打到长安的大食,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连与唐军对垒的机会都没捞到,就被大唐的小迷弟揍得这么惨。
于是大食人被迫低下了高贵的头,他们主动跑到长安贡献方物。
那十余年时间,苏禄可谓出尽了风头,在唐玄宗面前也赚足了印象分,“翁婿”间的感情那叫一个甜蜜。
但开元十四年(726年)的一件事,却让双方的感情出现了急转弯。
那年,安西都护杜暹接到一份交河公主发来的教令,顿时勃然大怒:“阿史那怀道的女儿算什么东西?也敢向我发布教令?”
杜暹一怒之下将使者暴打一顿,还扣留了他们用于交易的一千多匹牛马。当夜的一场暴风雪,将这些牲口全都冻死了。
苏禄得知老婆受辱也勃然大怒,立刻率领军队杀奔安西四镇。
不巧,杜暹回长安了。苏禄没找到杜暹,干脆就将火撒在了安西四镇,于是他将四镇劫掠一空。
第二年,苏禄又联合吐蕃二次围攻安西四镇,结果被唐军打败。
这两件事让苏禄与大唐的关系急转直下。
对这个局面,唐玄宗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养虎成患呢?无需后悔,因为从一开始唐玄宗就认定,苏禄所谓的忠心从来就动机不纯,双方相互利用而已。
杜暹事件其实算不上双方关系的转折点,顶多是一个导火索,苏禄对大唐翻脸是早晚的事。
就在突骑施不断壮大,耀武中亚的时候,苏禄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的天下,强大的大食被他揍得满地找牙,曾经牛叉的后突厥也步了西突厥的后尘,一路衰败,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又不停地向他献殷勤。
放眼天下,似乎除了大唐别无对手,而大唐的军事实力,苏禄认为自己有实力去挑战。
谁有这个实力不飘?于是苏禄便开始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了与大唐同等的地位,一边又开始与吐蕃勾勾搭搭,一边开始不拿老丈人当回事了。
唐玄宗既然敢养虎,就一定有缚虎的法器,他出手了,同样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唐玄宗下了四步棋:
第一步,攻克小勃律国,堵死吐蕃与突骑施联络的通道。这个故事我在以前的文章讲过,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查阅。
第二步,激活后突厥,从东边迎击突骑施,至少可以将突骑施压缩在西域。
第三步,策动昭武九姓、西突厥等部落,配合唐军围攻突骑施。
第四步,派人联络大食帝国,让他们进攻吐火罗,让突骑施首尾不得相顾。
四步棋给苏禄布下了一张深网,苏禄虽然对大食军取得局部了胜利,但却遭遇了唐军的重创。
苏禄这才体会到战争绝非拼腱子肉,走投无路之下他被迫向唐玄宗请求和谈。
唐玄宗答应得很爽快,却“黑厚”了一把,他给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下令: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草原民族有一个特性,顺的时候山呼海啸,败的时候天崩地裂,苏禄连遭败绩之下,部众们立刻变脸,纷纷背叛。
史学家分析,这跟突骑施的构成有关,他们主要由黄头发黄眼珠的“黄姓突骑施”,和黑头发黑眼珠的“黑姓车鼻施”构成。两部原本就不是一条心,顺的时候大家一起分红,败的时候就拆台散伙。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苏禄也被打掉了信心,整天搂着唐朝、突厥、吐蕃三国的公主喝酒作乐,结果把自己玩瘫了。
一个马上英雄变成瘫痪病人,就像掉了牙的狮王,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开元二十六年(736年),苏禄被“黄姓突骑施”部的莫贺达干刺杀,以凄凉的方式给人生画上了句号。
苏禄死后,突骑施进入一盘散沙,后来并入了新崛起的回鹘汗国,突骑施这三个字则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