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航
姥姥那人和走得安详。
那一天入眠,做了一场梦。书生老公风尘仆仆接她,重逢的老两口,说着这些年对彼此的亏欠。场面温暖,定格在那一秒。他们相见的地点,家里的厨房,一人一言,语速放慢,老伴为缺席的时光致歉,牵着她的手告别人世间。
生前为儿女鞠躬尽瘁,家里的家务揽手心,操心后代的婚姻大事。做饭,洗衣,样样拿手。外孙,外孙女一视同仁,临终之际将存款留给孩子。她一生节俭,穿着朴素,省吃俭用。病情确诊,花高昂的医药费住院,如果没有主治医师的劝慰,整日在消费高,不见疗效的医院等腿康复,等于做无用功。
又不是大病,无关紧要。不肯花儿女的一分钱,老了生病很正常,谁都躲不过。步入老年,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患上骨癌晚期,勇敢和病魔抗争。跟神斗法,盼望能活到王明中学成归来。
王明中去读博,四年里和家人断绝联系,了无音信,平时连打长途电话的闲暇时间稀少。姥姥托东方宏寄手写信,那时的邮递慢,直至回国前几天才收到,信中的语言温暖,字字诛心。
王明中回东北第二日清晨,手捧鲜花,去姥姥墓碑唠家常。聊家里的一些事,讲功成名就以来的奉献,救病人的成就感。这个大男孩煽情地流着泪水,用英文和最爱的亲人一句句说迟到的想念。人生无常,每一次用尽力气的告别伤筋动骨,百费周折。姥姥带着遗憾离世,新一代成功人士挤进时代潮流。
催泪结局,全员痛哭
病来如山倒,再坚强的人累得虚脱。亡最不好的是,年轻一辈,还没好好尽孝,到了送别时刻。老人再也看不了大好河山,等不到地久天长。老人在世时,家里的大小事大事推一边。
父母健康,奔波在外,不管多晚回家总有一口热腾腾的饭。父母归西,空荡荡的家,从大厅到堂屋,几乎是挥之不去的身影。那人和生命期限只剩时,刘淑霞抱着丈夫王宪平,眼光中闪着泪珠。妈妈安享晚年即将病故,妈妈占据了她的幼年期,成长期,育儿期,产女养儿期。
刘淑霞爱母心切,母女连心,相依为命45余年。妈妈对她的意义非凡,在襁褓中时,爸爸早逝。那人和宠女,孩子一出生富养,培养文学细胞,在哈尔滨度过孤苦伶仃的生活。迁移到锦城,她们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这么多年,妈妈几乎是她日常中的重要角色。妈妈忠心耿耿地照料着家,杂物事一肩挑。人最可怕的情感,习惯与依赖。《我们的日子》结局,那人和从护士口中知道病情严峻,时日不久坚持要办出院,一个最揪心的原因:不想再做无力反抗,花再多钱,也是等的命。医院不是安定的地方,在这里,躺冰冷的太平间,灵魂无法安息。
人走茶凉,人如灯灭。明白这个道理,不枉来世道一趟。来日方长,见一面少一面。王雪花直到写故事,小说剧本赚稿费,北漂了几个月荣幸当自由职业者,逐步懂得家人,亲情的不可替代。走上文学路,抛弃少女光阴的叛逆,褪去青涩,那人和生命最后时光,细心陪伴,照料。
那人和清醒的头脑,唯一放不下的是刘淑全。趁着她能走动,能撇天,刘淑霞叫来哥哥。那几日,刘淑全尽孝心,什么事都依着妈妈。给妈妈洗脚,陪着唠嗑。母子俩谈心,回忆妈妈辛苦拉扯他长大,看着他娶悍妻,婆媳关系处理不当,撒手而去。刘淑全一点不恨妈妈,20年对自己家,陈芝麻俗事不管不问。
相聚难,相守一世更难。掌心与手背都是肉,父母和爱人最基本的不同,一个为孩子忧思半生,一个两条心不在一条线,吵得不可开交。“懦夫”刘淑全,在病房里教训了不懂人情世故,炸呼的媳妇。那人和看到长子顶天立地的一面,脸颊上有了灿烂的笑容,秀珍在夫君贫寒时不离不弃,刘淑全当了多年的受气包,做了一回真男人,扬眉吐气。秀珍防不胜防,被扇了一巴掌,士气被碾压,灰头土脸,摔门远去。
泼辣的儿媳第一次受辱,那掌耳光打得激烈,回荡在空气中。病人,人行道拥挤的过客被这对夫妻的相处模式震撼,那一刻刘淑全爆发,怒气上头,出手暴揍秀珍,征服秀珍。长大的柱子漂泊广州理解爸爸的苦,能赚钱,拿工资生存,自立门户站爸爸这一边。那人和愧疚,至没和孙子说抱歉的话语,心里觉得对唯一的孙子有歉意,柱子比父辈清楚,奶奶不在他们家的真相。有一位那么粗俗,慵懒的妈妈,根本拉不近祖孙情。
明中欠姥姥的“道歉”,才是泪点
家属院的五个孩子,个个有出息,出类拔萃。从事的岗位,行业各有差异。以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于一体,在炫丽的世界闪闪发光,时刻学习新事物。
杨思宇开旅行社,做老板享受独处,忙碌招致来来往往的游客,东方宏辞职开影视工作室,创业计划指日可待。严冰因英语好,全国各地出差,交际能力上涨,在医美行业做顶尖,王雪花走运,顶着“新锐作家,编剧”头衔,成为靠笔头,靠输入灵感写作的新时代领袖。
这几个少年的友谊绵绵延续,初入社会茅庐,参透朋友的价值,年少情意坚贞不屈,磕磕绊绊的友情如一杯陈年老酒,越酿越浓厚。别离这一课,残忍又无情,姥姥走的那一早晨,四人抹着眼泪呜咽哭泣,心在滴血。此一时彼一时,长大一点不开心。疼爱自己的长辈忍着病痛折磨孤独老,重新定义活着的概念。
姥姥拖着羸弱的身体,回老屋疗养。做了两件事:一口一字跟着外孙女念英语,在纸上练习。等外孙王明中的电话,王明中留美读书四年,一门心思埋头苦学,拽几句洋文,有朝一日,家里的医学博士归途,隔空讲话。
姥姥想得很周到,活到老学到老精神可嘉。只可惜,事事不如意。英语没抽空炫耀,人先走一步。癌变,腿一天天走路困难,等了那么久,外孙一个电话也没问候。嘴上虽讲着无关紧要的话语,心里失落。姥姥走的前一日,交代后事,把积蓄一分一毫留给外孙女。
手里没织完的衣,多余的线,再无用处。没说完的遗言,都在那封晚到的信。话语真诚,用词平淡,那是姥姥写给王明中独一无二的临别祝福。可恨的是,苍天不长眼,如果王明中早一点收到,如果邮递员的速度加快,如果当时可以发电报,如果王家人愿意花一些钱去邮局,也许依依惜别的再见,显得悲壮。
异国的游子,再绝情家里的来信中读到挚亲去世,快马加鞭往回赶。独自在外求学的岁月,苦中作乐。他有难言之隐,也有诉不清的苦衷。《我们的日子》姥姥生日那晚,四家人办盛宴怀念姥姥。回国的王明中望着那一幕,眼角湿润。作为家里读书多,学问高,亲人供养他的顶级学霸,真正体会到生离别四字的巨痛。
王明中回到锦城医院实习,博士生涯结束,每天有做不完的手术,问诊不完的病人。一忙起来,忘了好多事。当慢慢挣脱掉孩子气,才懂姥姥隐瞒病情的痛处。这个宠溺她一世的女人,但凡有一点私心,在外孙学业最后时间内,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实情。姥姥的“不言”那么有寓意,一个从来不喜欢拖垮儿女的老人,看淡和最宠外孙的重逢。
姥姥的“不语”遮盖了隐含的真相,实则教王明中人活到多少岁是定数,孝顺长辈是后辈应尽之责。姥姥的爱,温如细雨,腻如春风。用亡的胆量,直面惨淡现实让下一代人学会以德报怨,学会并肩而战。
王明中对着姥姥墓牌大致“歉词”,是长大成名以来的沉痛使命。今后,家里再也见不到慈爱老人的模样,听不见她的啰嗦。从出生,上学,考大学,追求更高学术,姥姥每一步做得完美无缺。一个成年男人,最悲伤的是,想做孝子,孝孙,爱自己的人魂飞魄散。
一声{我爱你,我想你},惩罚王明中晚到,辜负姥姥。常年在医学领域研究,哪会懂老人学这两句英语的深度含义。一封饱含真情,夹杂愁肠凄苦味道的信,道尽王明中的薄凉。再懊恼,一切无回头路。王明中不恋家,8年里,北京国外呆的顺风顺水,读博一部分学费学校补助。姥姥从外孙眼里,观察到孩子对外面世界的。
《我们的日子》严冰等了十年,和王明中走到一起,是对姥姥最狠的打击。严冰多好的姑娘,那次失身,王明中是直接罪手。至于王明中最后留故土,用医术救人的缘由催泪又寒心。他想通过个人努力,在这片生他,养他的贫瘠土地,救更多早期骨癌患者,借着博士生期间的课题:试管婴儿技术能为王家传宗接代。
写在最后
生者苦,者乐。病痛的疾苦,岁月的无情,刻上等候的符号。万家灯火,孤灯星辰,闪烁的宇宙里,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为守候的人而发慈悲心。成人该掌握的课题:踏遍泥泞区,仍有光明点染。扫遍灰尘路,依旧能服务于每个需要求助的弱势群体就是福气。
那人和的故事,是中国式家庭父母的写照。如同一本厚厚的书,读透靠智慧,阅历不够。在多重角色的转换,那人和懂得成全和断舍离两者的相融合,半辈子的光阴耗在为后生。舍己忘我精神,不免令人深思,老一辈流血流汗的努力。至于王明中的丑陋,薄情,伤姥姥的心,也是本剧的感情升华点。现实生活里,一家两个孩子也有天之骄子,成绩优秀,无奈对家不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