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渴望》中,为人憨厚、善良的“宋大成”。
他是《焦裕禄》中,尽职尽责的网民公仆“焦裕禄”。
他是《搭错车》中,他是充满深沉父爱的哑巴“孙力”。
他是《水浒传》中,他是愚忠、迂腐的“宋江”。
除这些外,他还塑造过太多经典角色,
他就是33次斩获影帝桂冠的李雪健。
提起老戏骨,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他。
他不幸患病后,坚决要把戏拍完再住院治疗,
戏杀青后,他连站都站不起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老戏骨,却当众承认了自己有两个“污点”,
这也成为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
他说:“我永远对不起观众!”
01
1954年春季,山东菏泽下着鹅毛大雪,
这天,一个孩子出生了,夫妻二人给孩子取名为“雪见”。
后来,父亲觉得男孩叫这个名字不够阳刚,
再加上儿子总是百病缠身,父母希望他能健康成长,于是改名为“雪健”。
李雪健11岁那年 ,跟着父亲被下放到贵州支持建设。
初中毕业后,便在厂子里当一名车工。
他一直期盼着自己快点长大,有机会能为国家作出贡献,
闲来无事,便经常出演一些行军打仗的样板戏。
19岁时,他已经达到入伍的年龄,想都没想就报名参了军。
就这样,他光荣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
本以为能报效国家,可和平时代哪有硝烟,
部队派他去大山里干起了修铁路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好多年。
部队知道李雪健有出演样板戏的经验,平常有什么文艺演出总会叫他上阵,
时不时跳个舞、搞个小合唱,最过瘾的是在戏里能体验一把行军打仗的感觉,
每每听见台下响起的掌声,李雪健的心里十分满足,
有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他对表演就有了更多心思。
他参演话剧《白毛女》时,还被大家称为“小穆仁智”
1976年,李雪健凭借突出的表现,团里决定让他到北京转正。
能落户北京,进团入编制可是天大的好事,
李雪健马不停蹄地赶回贵州,想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
一传十,十传百,街坊邻居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
大家都说:“雪健真有出息,真给李家长脸啊!”
正当他沉浸在喜悦中时,却被团里告知“不要他了”,理由是位置满了。
这下好了,邻里街坊可都知道他要去北京,这哪还有脸回去面对?
想着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父母,他只能一个人站在文工团门口落泪。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团里的领导慧眼识珠,
他表示,可以给李雪健一个参考空政文工团的机会,
但不代表他能百分百留下,考核不通过,他还是得走人。
李雪健不负众望,顺利加入文工团成为其中一员。
“我在空政文工团的第一个角色是“匪兵乙”,还不是甲。那个时候,节目单上已经有我的名字了。”
李雪健由于外形条件不够突出,在团里一直担任一些配角。
每一个小角色他都用心对待,从“匪兵乙”到“匪兵甲”再到“班长”,
没有谁是一夜成名,都是一个一个小角色拼出来的。
在团里脏活累活抢着干,生怕再被团里告知不要他了,
在话剧《陈毅出山》中,李雪健一个人扮演四个角色。
两次获得团里嘉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演员梦,
还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也是救他于水火的“恩人”。
团里有一个叫于海丹的演员,
在李雪健认识她之前,她已经听说过这个低调又上进的同事。
于海丹打听之后知道这个人正是李雪健,
两人的缘分也正悄然开始。
于海丹会贴心地在夏天为他准备解暑的绿豆汤,
也会把自己带来的电风扇给他用。
李雪健春节没有买到回家的票,于海丹便买好电影票邀请他看电影。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于海丹很快就俘获了李雪健的心。
于海丹是团里的女一号,家庭条件也比李雪健好出太多,
李雪健感觉自己配不上这个姑娘,但也阻挡不住那颗早已飞到她那的心。
两人逐渐走到了一起。
收获甜蜜爱情的他,也迎来事业上的转机。
02
他接到了排练话剧《九一三事件》的通知。
那时李雪健并不是“林彪”这一角色的人选,
只是因为没有时间去请演员,所以李雪健暂时帮着走个位。
可他依旧用心揣摩,前前后后排练了4次,
团里这才决定让李雪健出演。
为了贴合人物,他在短时间内硬生生饿掉20斤肉。
最终,他凭借精彩的演技荣获“梅花奖”。
1983年,李雪健与于海丹也顺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两年后,爱子李亘出生。
于海丹选择退居幕后专心顾家,好让丈夫无后顾之忧。
如果说《九一三事件》这部话剧,是李雪健第一次被观众看到,
那《渴望》这部电视剧,便是真正让他发光的时刻。
虽然“宋大成”这个角色只是个配角,他还是尽最大努力诠释这个角色。
随后又接到出演《焦裕禄》的邀请,他怕自己的形象与“焦裕禄”不符,
当初拍摄《渴望》时,为了角色,他整个人胖了很多,
怕观众无法接受,也怕自己会毁掉这个人物,
导演盛情相邀下,他为了角色,决定再次漂亮。
这一次,他每天饿了就嗑瓜子充饥,又将自己饿瘦足足20多斤。
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好评如潮,
票价在那时只有3毛,却创出1.3亿票房的奇迹。
随之而来的就是“金鸡奖”、“百花奖”最佳男主的桂冠。
这铺天盖地的名与利,让李雪健也有些“飘了”。
各个导演的邀约,李雪健不看剧本来者不拒,
在他眼中,是别人瞧得起自己,当然是欣然前往。
整日与酒为伴,三天一小醉,五天一大醉。
戏的质量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差,终日浑浑噩噩。
这样的状态下,李雪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污点”。
在这期间,李雪健接了一部叫《横空出世》的电影,
扮演“冯石司令”一角,让李雪健羞愧一生。
冯石是战场上的指挥官,整日都在奔波,自己明显是偏胖的,可他却没有漂亮。
“《横空出世》的这个司令,是我出名之后拍的,那么为什么我拍这个角色就想不到漂亮了,我为此而感到羞愧。因为这个胖,我永远对不起观众。”
如果李雪健不说,甚至观众都注意不到这个事情,
可这件事,却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结。
如今,很多明星演戏只讲片酬,甚至自己都没了解角色,又怎能将观众代入进去?
这些人听到李雪健老师的这番话,真该汗颜。
03
李雪健迅速调整了状态,对待演戏更加兢兢业业。
当初在拍摄《水浒传》前,对“宋江”这个“投降派”的角色,李雪健有些犹豫,
他怕被观众诟病,后来他想到角色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最终还是决定出演。
李雪健将宋江的特点演绎得恰到好处。
在招安那场戏中,他特意加了一个屁股翘高的动作,
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宋江”趋附朝廷的愚忠。
1998年,《水浒传》一播出,把李雪健在山东的父老乡亲气的不行,
妻子于海丹怕真出什么事,还劝说他:
“老家很多人说你把英雄好汉都带沟里去了,不让你回来,回来说揍死你。咱还是在外面先躲一躲。”
据说,一位观众在看到宋江招安时的行为后,一怒之下把家中电视机砸了。
这件事还上了报纸,电视为平息此事,还买了一台赔他。
由此可见,李雪健的演技实在深入人心。
有人曾问过李雪健,在他眼里什么是幸福?
李雪健答道:
“每天都有盒饭吃,有盒饭就代表有戏拍,有戏拍的日子就很幸福。”
本以为李雪健的演戏生涯会这样顺顺利利走下去,
可惜,天不遂人愿。
2000年,李雪健身体突感不适,
那年他正在西安拍摄电视剧《中国轨道》。
他发现脖子上有包,像是疙瘩,嗓子也非常难受。
但他没有去医院检查,只因还要去拍戏,
在他眼里,戏比天大,只往兜里揣上一盒消炎药,便急忙前往剧组。
一个多月后,这个疙瘩不仅没下去,反而越来越大,
妻子去探班时发现他一直没当回事,赶紧拽着他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吓坏了所有人,他患上了鼻咽病。
医生要求他马上住院治疗,病症若不及时治疗,后果难以想象。
可他却说:“能不能不住院,我还有戏要拍。”
妻子一听这话,眼泪止不住往下掉:“你要把我气死,戏能比命重要吗!”
李雪健却说:“剧组投资花了不少钱,要是因为我这部戏拍不成,还不如让我死了好。”
于海丹深知,丈夫把戏看得太重,再怎么阻挠都没用,
只能先答应他不住院,延期治疗。
剧组得知这件事后,当即决定全组停工,让李雪健老师先治疗,
但李雪健不同意,如果治不好,这部戏的钱也已经花了,治好了对人家也是一个伤害。
他只有一个要求,完成自己的戏份,再安心治疗。
没有人拗得过他,妻子也只好答应,在此期间先保守治疗。
李雪健就过上了医院、剧组两头跑的生活。
上午去医院化疗,下午进组拍摄。
如此煎熬的日子,他就这样硬生生撑了过去。
制片人回忆这段时光时说道:
“在拍最后一场戏时,李雪健老师说话已经非常困难,但他仍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地说完大段台词,在场的剧组人员都听得热泪盈眶。”
有人用技巧演戏,有人用心演戏,
李雪健是用生命在演戏。
大家都好奇,他为何这么拼命演戏,
有记者采访过他,他是这么回答的:
“不拍了,这个戏就死了,我忌讳这样的事。”
说到底,不过是想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每部戏。
杀青后,于海丹立刻带着李雪健回到北京治疗,
然而,病痛对他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04
为了抗病,李雪健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没多久,他瘦成了皮包骨,头发也几乎全部脱落,躺在病床上插着气管。
“我就像是被摔烂了内脏的那条鱼,生不如死。”
这是后来,李雪健用来形容那时的心情所说的话。
2002年,因为太过折磨,他一度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
他再也忍受不住这种痛苦,对妻子说:“活着不如死了好,太痛苦了,我不想治了。”
听到丈夫的话,于海丹很心疼:“你说什么呢?你要是走了,我和儿子,咱爸咱妈该怎么办?”
一番话说完,两人的脸上早已挂满泪水。
妻子怕他想不开,于是便寸步不离的守在他身边。
李雪健听不进劝告,不再对治疗抱有希望,只盼着早点结束生命。
妻子看着他消沉又痛苦的样子,整日偷偷躲到卫生间以泪洗面。
她不敢让李雪健看出来,她的泪都在他背后流。
她向身边亲人求助,求他们一起鼓励丈夫,能叫的人都叫上。
让儿子给他爸爸写信,让他一定要坚强。
看着儿子的信,李雪健泪如雨下,
有了亲人的鼓励和陪伴,他又重新恢复了信心。
8月份,他接受了切除手术。
为了不让家人再担心,让妻子不用再没日没夜的掉泪,
他配合医院、配合家人,积极治疗。
终于在2004年,身体各项机能基本恢复正常。
可长期化疗的副作用,导致他听力严重受损,
生活中必须佩戴助听器,才能与别人正常交流。
他也被观众们称为“残疾影帝”,这并不是一种讽刺,而是心疼。
生活中佩戴助听器,可他演戏时坚决不戴,怕穿帮。
他需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把自己的、对手的台词烂熟于心,
通过口型判断,对方说的是什么词。
演戏是他热爱的职业,如果可以,他只想一直演下去。
05
2004年拍摄电视剧《搭错车》时,李雪健饰演的哑巴“孙力”,
成为整部剧的催泪弹,还一举拿下金鹰奖。
电视剧播出后,李雪健却遭到一位记者公然质问:
“您不是拍过策划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拍不出来吗?这回哑巴的戏您是怎么演的?”
原来,当年在拍完《焦裕禄》后,很多策划商找到李雪健,希望他能代言。
李雪健全部都推掉了,他不想代言自己不了解的品牌。
一段时间过后,一个咽喉片的厂家找到,他想请他代言,
他只需要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拍不出来”这一句词,
想着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产品也没有不妥之处,便接下了。
如今,好事的记者刻意翻出这条策划,质问李雪健,
他听完后没有生气,反而羞愧难当。
从那之后,他便发誓再也不接任何商业策划。
这条策划,也成为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第二个“污点”。
不得不说,李雪健对自己的要求实在太过苛刻,
在大家看来不值一提的事,却成为他的“两大心结”。
在观众眼中,李雪健是当之无愧的“老戏骨”之首。
国家话剧一级演员,33次斩获影帝的桂冠。
可就是这样让人敬佩的老演员,却遭到一位年轻演员的暗嘲。
在录制综艺《开讲啦》期间,有一位年轻演员拿起话筒,
讲述了自己如何如何心酸的历程,才得以接触到演员这个行业。
原本以为这是节目组安排的催泪开场,却没想到,这位男子竟“口出狂言”。
“我演第一个男一号,您猜我拿到多少钱?4000元,
像您这样德高望重、有名气的演员,在我们戏里边只拍了4天,拿走了好几十万。”
面对男子的刁难,李雪健依旧心平气和解释道,
他当时拍完一整部剧,加上奖金也就只有8000元。
男子依旧咄咄逼人,还暗讽李雪健,
不在乎成不成名,是因为他处于不愁吃喝的情况下。
这下,连主持人撒贝宁都看不下去了:
“它是你的梦想,不是别人的梦想。”
李雪健也有些气愤:“那是你没看到我成名前,我在部队是经历过生死的,有多少战友牺牲了,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这名男子在节目中,把自己的北漂经历描述的极其辛苦,
可放眼所有北漂人士,哪个人不辛苦?那你又凭什么要别人了解你的辛苦?
如果李雪健没有吃过苦,那李雪健也不会成为他口中的“腕儿”。
黄渤对李雪健非常崇拜,称他是用骨血在演戏。
当李雪健被评选为“中国影协主席”时,台下掌声如鸣,
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李雪健老师打心底里就让人钦佩。
那年,胡歌和李雪健被提名金鹰奖,当胡歌得知自己是得奖者后,
走到李雪健老师身边,对他轻轻说了句:“受之有愧!”
可见李雪健在年轻演员心中的分量。
06 结语
如今,李雪健老师已经68岁,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敬仰的老艺术家。
可老天爷也曾把他的生活调成“困难模式”,让他饱受病症折磨。
却依旧没有被压垮,与发妻在大风大浪中携手前行。
药物副作用导致,听力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依旧兢兢业业演好每一部戏。
观众的认可,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良药。
到现在他都不曾停下脚步,还想为观众留下几个好的角色。
用一句话评价李雪健: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