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今年是暖冬,但是才11月已经体验到寒冬的感觉了。
汽车市场也是如此,10月开始,隔三差五就能看到xx车企裁员的消息,而且不仅限于国内车市,海外市场也是如此。
国内车市,蔚来官宣裁员10%,高合和奇瑞捷豹路虎则是被传大规模裁员后辟谣,说不过是正常的岗位优化而已。
看向海外,裁员降本也成了家常便饭,从主机厂到零部件企业再到自动驾驶公司,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裁员难,成功裁员更难
大众汽车集团的裁员传闻,10月底就开始传出了。先是10月27日,德国《经理人》杂志爆料,称大众集团软件部门CARIAD要裁员2000人,并且董事会已经在10月25日的会议上批准了。
但是大众的工会发言人表示不接受这种一下子裁员上千人的方式,而且裁员计划必须获得劳资委员会批准,但是此前劳资委员会已经和集团进行过谈判,2025年年中之前要保障工人就业。
软件公司的裁员还没等到结果,11月3日,《明镜》周刊又爆料称,大众已经停止招聘新员工了,冻结招聘是为了节省开支,何时解冻另行通知。
十天之后,德国《商报》在一则报道中透露,大众汽车计划到2026年之前,减少行政人员职位,将行政人员的成本削减20%。
不过大众倾向于通过非裁员的方式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于具体怎么操作,7月路透社曾拿出过一张大众内部传单,上面显示大众为1966年出生的员工提供了提前退休计划,以达到不裁员而降本的目的。
对大众集团这样的巨无霸车企来说,动裁员的心思不难,难的是如何裁员成功,参考一下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大罢工就知道了,工会组织在这些欧美车企中的地位,很难被撼动。
对大众来说,想裁掉一批普通员工的难度,可比让高管下台难多了。
但是大众集团也很无奈,第三季度的营业销售回报率只有6.2%,要想达到10%的目标,只能玩命降本。大众集团CFO在第三季度的财报发布会上说了,这个盈利表现不能让人满意,也落后于他们的目标。
除了巨无霸车企,巨无霸的零部件企业也面临降本的压力。大陆集团11月13日表示,汽车子集团正在精简业务和组织架构,并计划通过这些措施到2025年全面实现每年节省4亿欧元成本的目标。
此前有报道称,大陆集团的汽车子集团计划裁员5500人,涉及德国30余家分公司。在大陆集团的汽车、轮胎和康迪泰克三大子集团中,汽车子集团的表现最差,利润来源主要是轮胎子集团贡献的。
汽车安全领域的巨头奥托立夫,在10月30日正式宣布削减法国主要工厂20%的员工,人数约320名左右,包括220名间接员工和100名直接员工。并计划将法国的方向盘制造工作转移到其他工厂。
这次裁员2024年上半年启动,2025年底全面实施,预计到2026年能够一共节省5500万美元。
加上此前的裁员,今年奥托立夫已经宣布的裁员人数达到了1700人,预计全面实施后,能够节省1.1亿美元。
电动汽车需求的减弱,让芯片制造商也开始未雨绸缪。在第三季度财报发布会上,安森美CEO Hassane El-Khoury表示,一些地区的汽车市场出现了疲软,欧洲的主机厂正在消化库存,汽车需求面临的风险在增加。
安森美预计第四季度业绩不佳,计划裁员900人,今年以来安森美已经裁员1360人。安森美的客户包括大众汽车,主要为其提供电动汽车传动系统芯片。
在美国,此前的大罢工期间,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已经裁员上千人。最近因为发生安全事故而暂停业务的通用汽车旗下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Cruise,宣布公司面临裁员,尚未明确具体人数。
业务都停了,裁员也在情理之中。
寒潮中无人能幸免
燃油车的日子难,电动汽车的日子也没有滋润到哪里去。当我们还在讨论国内的电动汽车价格战时,海外市场也开始加入战局了。
汇丰银行的数据显示,欧美等地的电动汽车市场首次出现了大规模降价,一些热门车型此前要等待数月才能提车,如今都开始降价促销了。
英国市场,10月的电动汽车均价比官方售价低了11%;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降价幅度在10%左右;德国市场一年前电动汽车还没什么折扣,如今价格降幅达到了7%。
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从主机厂到零部件供应商,汽车供应链上的玩家面对车市寒潮,除了裹紧被子过冬,没有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