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烧烤要成顶流 如何破解“流量密码”

2023-04-25   半岛晨报

原标题:大连烧烤要成顶流 如何破解“流量密码”

开篇语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幸福 放眼全国,大连是气候最好的城市、最宜居的城市。或许这句话后面要加上“之一”,但在大连市民心目中,多加一个字都是画蛇添足。

冬天不太冷,夏天很凉爽,连每一条小街都那么干净整洁,转过一处街角就可能看到一幅令游客惊叹的风景。大连有着与众不同的城市风情,上乘的海鲜品质更让人叫绝。与那些经济更发达的城市相比,大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急需赶超,但大连市民们始终固守着那份经过多年积累自然而然生成的城市自豪感。

大连的城市自豪感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不用提勇毅、坚韧之类对于游客来说可能有点远的优秀品质,单单是在公交车非始发站排队候车的小细节,就体现了市民的素质。人的文明,是一个城市宜居的最重要考量指标之一。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是一种幸福。

日常的点滴全都关乎幸福。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各自生活中的琐碎,面临着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面临着衣食住行等诸多民生问题。平日里买菜方不方便,物价涨没涨,有没有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是否得到充分的保障?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里的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

幸福需要共同守护。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最大的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是一种责任。如果每一位市民的言行都很文明,每一位工商业主的经营都很诚信,每一位行政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很主动很热情……这个城市就一定是和谐的、高效的、生机盎然的、充满活力的,也一定是令人向往的。

反之,所有的不文明、不诚信行为,不管是不是直接相关,都在点点滴滴中悄然降低着所有市民的幸福感。没有什么事情是独立存在的,所有的结果,都有原因。

即日起,本报推出 《生活在大连》栏目,共同关注我们生活的城市,关注我们生活的日常。建设更加宜居的、更有幸福感的城市,需要点点滴滴天长日久的积累,离不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 (隋海涛)

一串烧烤,让淄博现象级出圈,成为了新晋“顶流”。这座南依泰沂山麓、北濒九曲黄河的百年工业老城,正焕发新的生机。仅3月份,淄博接待外地游客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34%;“五一”假期,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淄”味,成为了当地文旅业态的强势IP。作为物产丰饶的海滨城市,大连海鲜驰名中外,海鲜烧烤更是别具特色。淄博烧烤爆火,给大连城市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

体验

大连人“跨海打卡”淄博烧烤 排队等待2小时10分钟,大连人邹波和媳妇终于吃上了火爆全网的淄博烧烤。邹波家住甘井子区,此次赴山东淄博“跨海打卡”,是为了体验当地烧烤有啥特别之处。“同样是烤串,人家咋能火到这个程度?”

夫妻俩于4月21日抵达淄博,正赶上周五。“多亏提前五天预订了酒店,否则真是‘一房难求’。”两人在出发前,通过网络口碑选定了一家烧烤店。当日中午,邹波给烧烤店打电话预订晚市座位,被告知高峰时段已满员,建议到前台取号排队用餐。

这家烧烤店内有60多张桌。当晚7点,邹波取号时,前边还排了34桌。排队等位置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操着各地口音。夫妻俩等到晚上9点10分,终于坐上了桌。服务员热情地推荐特色烤串,菜单上羊肉56元一斤,猪五花1.5元一串,生蚝5元一个。“从口味上看,淄博烧烤和大连海鲜烧烤差别不大。”邹波说,“小串+小饼+小葱”的组合是当地的特色吃法。食客把滋滋冒油的肉串蘸上蘸料,放到小饼里,然后握紧抽出扦子,烤肉就被小饼裹住了。肉香、葱香刺激着味蕾,令人欲罢不能。

当地烧烤店用到的食材,以肉类为主,也包括蔬菜和水产品。“这些食材,咱大连海鲜烧烤也常用到,并且在水产品方面还要更丰富一些。”邹波说。吃完饭,已是晚上11点半,此时仍不断有食客进店。一算账,两人消费了156元,这还包括4瓶啤酒的费用。邹波认为,当地烧烤价格比大连要略低一些。

淄博之行,给他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第一是满城的人间烟火气。遍地的大排档里,烧烤已不仅是食物,而是一种人文氛围,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也都是风景。第二,城市里到处都是追随流量而来的年轻人,短视频“裂变”释放的能量可见一斑。

“在商家层面,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生怕出了问题人都不来了。淄博烧烤不仅带火了餐饮行业,也撬动了当地的文旅市场。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提升服务品质,让‘好客山东’看得见、摸得着。”

——大连人老陈

复盘

淄博烧烤凭啥现象级出圈 “在当下的淄博,烧烤师傅属于稀缺人才,月薪上万都很难招到人。”大连人老陈在淄博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4月初以来,老陈的烧烤店一直处于爆满状态。老陈认为,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绝非出于偶然,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发展道理:创造机遇、抓住机遇。

短视频“串起”的澎湃流量,正是淄博人创造的机遇,为城市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大连某MCN机构负责人吴博阳说,淄博烧烤走进网友视野,起初是因为当地博主的“种草”。例如,在B站平台上,《淄博大哥:我保证,这烧烤你一看就想吃!》的视频播放量达到580余万。

淄博烧烤能冲上热搜,当地人的热情实在“功不可没”。去年5月,山东有万余名大学生来到淄博短暂生活,当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食宿环境,心存感激的学生们萌生了“再回淄博看看”的愿望。

吴博阳说,今年春暖花开时,学生们回到淄博“花式打卡”“手势自拍”“大学生组团坐高铁去淄博撸串”话题走红网络。这又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到淄博“种草”,淄博烧烤就此“超燃出圈”。很快,山东媒体跟进报道,央级媒体也纷纷加入,官方媒体的视频和深度报道,又把淄博烧烤提升到了现象级的高度。

如何把网红变“长红”,把流量变“留量”? 当地政府用“淄博速度”给出了答案。 1.为方便游客“打卡”网红市场八大局,政府部门用72小时修好了一条景观路; 2.为八大局建设免费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约400个,配备临时公共卫生间; 3.火速新增21条“烧烤公交专线”,游客可通过地图查看专线途经的烧烤店; 4.淄博市正从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开展守护淄博烧烤的护航行动; 5.成立淄博市烧烤协会、发布淄博烧烤地图的工作正在开展,淄博烧烤节也在酝酿中。吸引游客、服务游客、留住游客,成为了工作的着眼点和发力点。

业内

大连具备成为“顶流”条件

“重庆火锅、兰州牛肉面、柳州螺蛳粉……现在,淄博烧烤也加入了‘地方美食代表队’。”在中山区二七广场经营烧烤店的刘先生说,游客到大连旅游,品尝肥美的冷水海鲜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大连海鲜早已驰名中外,海鲜烧烤更是别具特色。在沙河口区成仁街、甘井子区山东路等区域,海鲜烧烤店星罗棋布,颇有“烧烤一条街”的既视感。每到夜晚,烤大虾、烤海螺、烤海肠、烤鸟贝的香气弥漫在大大小小的烧烤店里,备受游客欢迎。刘先生说,咱大连有山有海,有广场有海鸥,还有吃到爽的各种海鲜,“火起来是迟早的事。”

“与其说淄博在享受流量红利,不如说这座城市在张开双臂主动拥抱互联网。”大连市市场营销协会理事长李树林表示,淄博市把网红流量和地域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互联网+”正向传播效能,打造出了爆款IP。

李树林认为,大连地处黄渤海岸,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刺参、鲍鱼、螃蟹、大虾、海胆、扇贝、鱼类等海珍品种类繁多,各种明星特产不胜枚举。大连是一座特点鲜明的海洋城市,这片海对内陆游客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本身具备成为“顶流”的先天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刚上岸的海参个头足。

大连的海胆肉质大而饱满。

海螺收缩越灵敏越新鲜。

淄博烧烤“引爆”网络,大连烧烤行业的从业人员敏锐地捕捉到商机,迅速做出反应。最近,大连数家烧烤店推出了“淄博烧烤套餐”,加入了小饼和小葱等元素,此举引来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不出大连就能吃到淄博烧烤,商家可谓是用心良苦,给顾客更多的消费选择;也有人认为,大连版的“淄博烧烤”是否“靠谱”,尚需时间和市场检验。

思考

淄博烧烤爆火带来三点启示

观点1 城市要发展,必须要抓住年轻人的心

MCN机构负责人吴博阳说,在视频平台“淄博烧烤”话题下参与互动的网友中,18岁至23岁人群占比最高,接近总人数三成。年轻人朝气蓬勃,喜欢新生事物,愿意体验和分享。事实上,淄博烧烤火起来是因为年轻人,而主流消费群体也是年轻人。抓住年轻人的心,也就抓住了市场、抓住了未来。 为此,淄博出台了“打造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城市”“淄博人才金政50条”“建设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提升城市品质活力47条”等一揽子举措。

观点2 诚信才能“城新” 日前,在淄博八大局商圈,打假博主“B太”到商家暗访,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秤为商品称重,结果走访了10家店铺也没遇到缺斤短两的情况,有的商家还主动扣掉包装袋重量。“B太”深深地被折服,探访视频又让淄博“圈粉”无数。 我市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诚信是经营者应尽的义务,却不是每个商家都能做到。过往案例表明,有时个别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质疑和差评随着短视频而迅速发酵,最终给整座城市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只有坚持诚信,城市才能历久弥新。 在淄博,诚信还体现在“没把游客当外地人”。不少游客表示,没有商家因其是外地人而差别对待,甚至是“宰客”。不过,淄博能“红”多久,尚需时日观察。“五一”假期,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当地将在消费环境、接待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迎来初次大考。

观点3 抢滩短视频营销,打造城市强势IP,提升城市软实力 李树林认为,在短视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数字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一座城市如何从海量的碎片信息中脱颖而出,值得认真谋划、精心部署。纵观国内的网红城市,西安以“美食+唐风”的路线成功出圈,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成为引流的金字招牌;成都以“川菜+蜀汉人文+景观”打造川蜀文旅IP,推动产业链条升级发展。 “大连应结合海洋文化特点,对城市美食、景观、人文等优势资源做好深度挖掘、整合,开展主题化设计和包装,把城市‘最美元素’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全国网友,争取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网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局面。”李树林这样说道。 谋“新”求“变”,为业态发展“加速度”,大连已经再出发。以餐饮为例,大连市打造“大连美食文化节”,线上线下相融合,推广大连餐饮品牌,弘扬餐饮文化;推动“连菜大赛”“第二届大连海鲜烧烤节”等餐饮促消费活动,开展大连必点菜、连菜、烧烤名店评比,进一步扩大连菜品牌影响力,促进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连正在全力创建“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千亿规模预制菜产业已进入规范快速发展轨道。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满文飞 本稿图片均由半岛晨报、39度视频摄影记者孙振芳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