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呕心沥血培养的护道者,为何成了帝国的掘墓人?

2023-12-26     康康历史

原标题:大清呕心沥血培养的护道者,为何成了帝国的掘墓人?

十九世纪中期清朝便已经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距离,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将要和已经实现工业革命的列强开始新的一轮世界霸主的竞争。

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天朝上国的荣光彻底打散,1842年魏源便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影响中国数代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随后在晚清四大重臣: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与有进步思想的清朝皇室宗亲的支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留学生在年少之时,便踏上留洋路,其为清朝振兴而付出努力的决心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清朝守旧的制度却与留学生的每日见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在一开始清政府派出了一些官员规范这些留学幼童,在每天的新式教学后还要接受这些官员教授的儒家经典,清晨还要在五点钟就向皇帝所在的位置磕头请安。然而,接受了新式思想的孩子们在这些腐朽规定下,更加的向往自由,他们私下里剪掉了辫子,势与清廷决裂。1881年,清政府得知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决定中断这些留生的学业,命令其归国接受惩罚,这也让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非常震惊,甚至亲自提出要挽留,但是根本无济于事,这些孩子最终还是被押送回了清廷。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时刻关心中国与世界的局势,总结自己留学多年多年的见识与阅历,深思熟虑亦抱着一种对国家的忧患之爱,开出了一味良药--《上李鸿章书》,于1894年呈交给当时的总理大臣,晚清重臣李鸿章。以现今的眼光来看,孙中山的上疏无疑已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器物层次,与甲午之变戊戌变法时期对君主立宪制盲目的政治制度的模仿,上升到了对民主共和思想培育新型国民的新境界。可叹当时的李中堂身居高位根本无暇会见无名小卒孙文,这一篇洋洋洒洒的治国良策便发霉在李鸿章的官衙。同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开始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一生。

大清最后的护道者们被大清自己逼成了他的掘墓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17852028402b2e5f5ff304bdf8fe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