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谈“快乐教育”,可这一次没人买账了

2019-12-01   INSIGHT视界

文 | 米粒妈

From 米粒妈频道

微信号:MilimaPinDao

01

继“女性堕落论”之后,俞敏洪又翻车了。

前几天,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带大家回顾了德国在二战时期对教育进行的一组实验,实验就是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学习,另一组只管好好玩。

结果是怎么样呢?

小时候天天玩的孩子,反而比那些学习的孩子成绩更好,不仅学习好,身心也更健康,还更有创造力。

反正意思就是,孩子小时候放养就对了,带孩子玩玩就行了,小时候就报这个班那个班的,没必要。

呃,俞敏洪老师这是在鼓吹快乐教育么?

这些年,俞敏洪的言论真的是太奇葩,一言难尽……不过对于这番言论,大家纷纷不买账:

小时候好好玩,长大上蓝翔;

从小玩到大,有考就得补,补课新西方;

小时候学英语的最佳时期别学,长大之后报名新东方;

……

看看,这一届家长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了

看完大家的评论,真的很想说:俞老师,您可别再说话了!都2020年了,还鼓吹快乐教育,哪一个国家的精英是玩出来的?

还真以为国外的小孩个个都是天才,玩着玩着就能进常青藤,咱可别天真了。

升学的丛林模式下,拥抱爱与自由是行不通的,国外的家长看似佛系养娃、快乐至上,其实在鸡娃这事上,一点都不含糊。

在国外,从崇尚快乐教育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有的高中毕业就跟父辈一起,继续当工人、农民、餐厅服务员。好一点的读两年社区大学,当个修车技工……

外国孩子拼名校、拼家世、拼资源,远比中国更加紧张和残酷。

02 德国教育真的快乐吗?

米粒妈有个闺蜜,哈佛毕业后就定居在南非,在经过各种考察,把娃送进了海外排名第一的德国学校。

孩子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当初她家娃面试时,因为没有欧洲护照,在100多个小朋友中,只录取两个。

录取要求也特别高,必须要会德语和英语,不是简单打招呼那种,而是能沟通,看电视、电影都没问题的水平。

闺蜜家的娃现在3岁半,英文、德文、中文随意切换,这在班上还算少的,很多孩子都会四种语言,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等等。

各种课外才艺班更是没有落下,闺蜜家的娃三岁半就开始学游泳、钢琴、小提琴、芭蕾舞。

瞅瞅,这是她家的小公举

这在他们班还不算多的,很多都报了四五个兴趣班,每天下课家长就把孩子往课外班送,一点都不比国内轻松。

幼儿园还仅仅是起跑,升入高年级,竞争也会更大,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则会直接淘汰。

这所学校的老师说,在德国,除了个别州,大部分学校小学都是四年制,到了五年级上中学的时候,还会实行分流,也就是把教育资源留给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孩子。

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老师就会按照平时的成绩推荐,确定好孩子的去向,分别是文理中学:将来考大学;实科中学:通过培训从事一般技术服务业;主要中学:成绩最差的蓝领工人。

米粒妈有个同事的表姐定居德国,她家娃刚上文理中学,他们小学班上26个人,只有9个升了文理中学,比咱们国内考一本的概率还低。

孩子才10岁,就决定了以后能不能读大学,跟德国孩子相比,咱们中国孩子还是幸福的,只要努努力,都能迈进高中大门,也就是说,在考大学面前人人平等。

在德国,升入文理中学的那些孩子学业负担也特别重,每天都安排了密集的课程,因为上了文理中学并不意味着就拿着通往大学的通行证。

在文理中学,还会实行淘汰制,如果成绩跟不上很可能留级,甚至调去实科中学,同事的表姐告诉她,有个朋友的孩子入学时班上有30个学生,升到了8年级,只剩下20个学生了……

03 中国孩子苦,外国孩子同样苦

每次写鸡娃的文章,后台总有人留言说米粒妈写的鸡娃都是少数现象 。国外大部分人都不鸡娃,孩子学习轻松得很呢。

呵呵。

实际上,国外的孩子也一点不轻松,你看到的是岁月静好,那是因为人家负重前行没有和你说罢了。

就算逃离了国内高考,把孩子送去国外,相信我,照样逃不了“鸡娃”的命运。不同国家、地域的家长,都在为孩子升学暗戳戳努力,而且鸡起娃来一个比一个吓人。

美国重点高中90%以上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纽约时报的文章《美国家长望子成龙很焦虑:彻夜排队报名补习班成常态》里说:凌晨三点,大批美国家长就冒着零下7摄氏度的寒风,赶来排队报名补习班了

纽约圣三一学校学前补习班报名时,尽管补习班一年学费高达20多万人民币,每年却都有大批有着“名校情结”的美国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面试。2011年,这个补习班的录取率是2.4%,比哈佛还难进。

很多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两三岁就被父母送进了辅导班学数学、学阅读,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美国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高中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天4小时睡眠、4杯咖啡、4.0的成绩(4.0是满分)。”

像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鸡娃起来也是丝毫不懈怠,她家三个娃从小就在兴趣班打滚,钢琴、高尔夫、网球、编程、中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姐姐阿拉贝拉1岁半就被送去学中文,弟弟约瑟夫不到1岁就被送去上中文课了。而且还是一周3次,每次3个小时……

咱们亚洲国家更不用说了,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学就要经受我们高考一般的淘汰制度,在小学六年级,就面临“一考定终身”。

韩国甚至有个说法叫“四升五落”:每晚睡四小时才能上知名大学,睡五小时则会落榜,为了考大学,他们经常补习到深夜。

咱们中国香港孩子的起跑线甚至提前到了射精阶段(有精英学校只招收1月出生的孩子)。

香港、台湾街头,随处可见各种补课天王的照片。香港补课天王林溢欣,才工作四年,年薪高达85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500万元),打破了香港甚至世界私立教育界的纪录。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孩子从一出生就要经历丛林法则,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还是美国、欧洲,上升通道都越来越窄,为了不跌落底层,只能拼命往前挤。

日本的“平成废物”,也给我们证明了,快乐教育是行不通的。

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宽松教育”,包括降低课业难度,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

效果怎么样呢?

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日本第一次参加时,数学第一、科学第二、阅读第八。

宽松教育实施后,则变成了数学第六、阅读第十四。

同时,也教育出一堆松懈散漫的孩子,也就是“平成废物”。

他们不思进取、不想工作、不愿意奋斗,每天就沉迷于游戏、动漫、爱情动作片中,永远都在幻想,却从不付诸行动。

快乐教育日本已经替我们试过了,是真的不行!

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没有什么“孩子,你慢慢来”、没有什么“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只能马不停蹄,只能奋勇直前。

04

虎妈蔡美儿曾对女儿们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为你们的未来着想的妈妈,不是要讨你们的喜欢。

曾经的台湾首富郭台铭曾分享自己的育儿经:“现在好像有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对工作存这种心态,我隔天就打断他的腿。

钱文忠说:“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恐怕被国外教育搞晕了吧!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读书苦吗?当然很苦,但不读书的人生更苦!在这个时代,虽然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不读书,连翻身的机会都很渺茫。

在上升通道还没有完全关闭的今天,我们作为普通人,虽然没有生在罗马,但只要不停止自己的步伐,努力攀登,就有机会向前一步,就有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读书,是咱们普通人唯一而且最为便捷的一条路,丛林模式下,还谈什么“快乐教育”,就是在误人子弟。

千万别听信那些“快乐教育”的鸡汤,毕竟,没有当年的寒窗苦读,俞敏洪老师指不定也没机会站在这谈“快乐”吧?

本文系授权发布,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欢迎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教育】,阅读文章《这部豆瓣9.1、全球5亿人看过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国教育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