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河纪行丨药材花开富农家

2019-09-09     掌中庆阳

(记者 文:闫慧 吴树权 图:吕赟 )种了一辈子地的梁德奎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一株株小小的药苗,栽到地里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给他带来了2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不再为两个孙子上大学的费用发愁了。

药材种植基地航拍。吕赟 摄

在环县秦团庄乡新集子村,今年69岁的梁德奎,称得上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家里的农活基本上都是他和老伴两人打理。这些年来,老俩口起早贪黑,日夜操劳,院里种着蔬菜,圈里喂着猪、养着羊,家中种植的几十亩地是老俩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每年,梁德奎都把这几十亩地规划得很详细:10亩种植小麦,每年能打4000多斤麦子,20亩种植玉米,10亩种植苜蓿草,主要用来喂羊,剩下的种植荞麦等小杂粮。老俩口每年能收入1万元多元,供养两个孙子上学。

加工好的药材。本报记者 吕赟 摄

地里还能种药材?这对于梁德奎来说,是个新鲜事儿。自从2017年,村上成立了环县环芪康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老人开始渐渐对种药材种植有了新的认识。

去年3月,在合作社的全程指导下,梁德奎拿出24亩地尝试着种植中药材黄芩。他每天都要到地里去转一转,查看苗子的生长情况,有空就去松土锄草,“种药材是个细致活,浇水、施肥既要把握度,还要把握量,如今这地里的药材长势很好。”说起种药材的经验,梁德奎讲起来头头道道。

这位年近七旬老人之所以敢于“尝鲜”,离不开合作社的带动和指导。

“去年价好,24亩地一共卖了390斤籽种,每斤65元,你算算这下来就是多少钱,比往年种那几十亩地的收入高多了。过些天就可以再收割一次籽种,还能收入2万多元,到了明年再把药卖出去,这三年都有收益。”

环县环芪康中药材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并率先在新集子村试点种植黄芪、黄芩1050亩,效益超过预期,当年就实现收入20多万元。

工人正在药材贮存仓库查看仓库实时温度。吕赟 摄

2018年,合作社将种植规模增加到2300亩,借助中国化学工程集团30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通过村集体入股20万元、贫困户配股10万元方式,建立“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一药分三金”模式。

“一药分三金”模式即土地入股分“股金”,土地入股,亩均100元;本家务工赚“现金”,就近到基地务工,亩均收入400元;短快保底得“红金”,产业补助资金亩均300元。

临时工人冯玉娇正在分拣药材。吕赟 摄

合作社监事长梁有堂告诉记者,中药材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地间管理需要大量人工,而且厂里的分拣、清洗、切制、捆扎等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2018年,合作社的劳务用工在480人次,劳务支出74万元左右,其中有23人属于长期雇工,除了每月保证1600元基本工资,还发放绩效工资,人均工资每月3000多元。

“去年,我们建起了初级加工厂,主要是为了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以2017年为例,湿药采出来每公斤只能卖5—6元,但是加工切片之后,每公斤可以卖到30—40元,价值能提升5—6倍,所以,今后我们发展的方向就是种植+初级加工+深加工,延长中药村生产的产业链条。”梁有堂说。

耿国庆介绍加工好的药材。吕赟 摄

55岁的耿庆国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合作社成立之后他就一直在这里打工。

耿庆国告诉记者,合作社地里活多的时候每个月能赚到3000元左右,按天领取工资。他一边带工一边学习种植中药材,自家种植的10亩黄芪,预计能收入近万元,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也能收入1万多元,加上家里其他农作物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

目前,环县环芪康中药材合作社带动全乡种植中药材5000亩以上,建成初级加工厂1处,扶贫车间1处,吸纳社员112户,其中贫困户77户。实现村集体年固定分红1.2万元,贫困户年固定分红1万元,户均1000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S-clm0BMH2_cNUgoW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