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伏羲时代,人们就开始立杆测日影。
发现在中午时,立杆测日影最短时,天气最热,而日影最长时,天气最冷。所以原始社会,人们首先发现了冬夏两个气候。
人们把日影最短的叫夏至,日影最长时叫冬至。所以原始社会就有了两个季节。冬天和夏天。冬天以冬至为起点,夏天以夏至为起点。
大致到了夏朝前后,人们发现,一年中有两日黑天和白天一样长。一日在夏至到冬至之间,一日是从冬至到夏至之间。
所以人们又把这两日命名为秋分和春分。从夏至到冬至中间的这一天为秋分;从冬至到夏至的这一天叫春分。
从此,人们知道,一年中有四个节,分别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所以四时就出现了,人们把一年分成四个部分,叫四时,也叫做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对应四时的就有了四个节气。所以叫四节。
大约到了周文王时代,人们生活劳作的需要,感到用四节即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来划分夏秋冬春不是很合理。
例如:到了夏至,热天都过半了;而且冬至也是如此,到了冬至,冷天都过去一半了。所以四节不能体现春夏秋冬。
管理历法的科学家们又根据经验和物候观察,又增加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四立来确定春夏秋冬的开始非常合理,所以,八节就应运而生了。
从此,春季以立春为第一天;夏季以立夏为第一天;秋季以立秋为第一天;冬季以立冬为第一天。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四立和二至二分的作用不一样,所以古人又把四立称作节令(令是开始发令的意思,就是节气的开始意思),简称叫节;二至二分称作中气(意思是中间过渡的节气)简称叫气。
节令和中气合起来就叫节气。
大约到了汉代,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二十四节气终于形成。这个二十四节气一直用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
知道了前面所讲的节气的由来,对记住二十四节气非常有帮助。
下面我们继续讲二十四节气。天文学家定义二十四节气,与我讲的节气由来关系不大。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正好一年。
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平气,划分方法和上面讲的也不一致。本段作为了解,不细讲。
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知识点要清楚:
第一.我们讲的二十四节气是孟喜卦气说的内容之一;
第二.全年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度六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
第三.农历天干地支纪年中,节是每个月开始的第一天;
第四.历法上,如果有个月份没有中气,必须闰月;
第五.农历历法规定,冬至必须在子月,即十一月;
第六.农历历法规定,农历的初一必须是朔日,这叫合朔。十五日必须是望日(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