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最近这种病患增多,严重可能致命!医生:七类人更容易中招

2019-07-24   南国今报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7月23日10时50分,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正式登场。

大暑撞中伏

一年中最热、最难熬的日子

已经到来

大家最近出门基本等于整容!

你先别上头

还有更“残酷”的

——

一年最热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高温高热的“桑拿天”

成为天气的主角

中暑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

大妈散步时突然晕倒

提醒:体弱少出门

我感到一股窒息性的闷热。”昨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52岁的李大婶说起自己两天前的中暑经历,仍觉得后怕。

21日晚7时40分左右,52岁的李大婶与姐姐相约到离家1公里远的沙湖公园散步。谁知刚走到公园门口,她便说:“哎,好多汗呀。”随即倒地不醒。

李大婶的姐姐见她衣服都被汗湿透了,喊她也喊不醒,吓得赶紧拦车。一名好心的哥帮着她把李大婶抬上车,送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

该院李顺青医生接诊后发现,李大婶已经休克,血压仅为80/50mmHg左右,应该是中暑了。他迅速开展治疗,为李大婶补充了500ml生理盐水,20多分钟后,李大婶慢慢恢复了意识。

医生表示,李大婶这段时间身体虚弱,加上天气闷热引起身体大量出汗,导致其机体内钾、钠电解质流失,继而引起意识障碍,幸好送院及时,如若拖延导致心脑肺等器官功能受损,可能会危及生命。医生提醒,体弱者在夏季尽量少出门。

跑友夏练三伏顶不住

提醒:运动勿过量

“最近天气的温度是不太高,但是湿度大,人难受。”家住武昌的王先生和几个朋友去跑步,也发生了惊魂一幕。

王先生说,前日下午6时30分左右,他约上3个跑友,一起去绿道跑步。“当时天还很亮,但天上有云,不算很晒,我们准备像往常一样跑个10公里。”

一行人跑到约7公里左右时,王先生突然发现一个平时很能跑的跑友没跟上,“平时他都是在我左右,速度跟我相当,我就有点怀疑了。”王先生于是往回跑,约几百米处发现这个跑友脸色发白,汗像水一样流,人也摇摇晃晃,然后就瘫坐在路边了

王先生说:“他明显中暑了,我赶紧打电话喊同伴送水过来,又拿出毛巾给他扇风,差不多过了半个多小时,他才缓过劲来,我们这才扶着他回去。”

“近年来,因为运动导致的中暑略有下降。”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介绍,因为近几年健身房随处可见,人们对健身的环境要求也变高了,“湿闷的天气里,锻炼尽量等傍晚温度下降后开始,同时还要注意控制运动量。最好结伴而行,可以互相照应。

小伙外出跑业务中暑

提醒:随身带药品

“环卫工人救人不留名!”昨日下午,彭先生身体稳定后,通过洪湖市园林局找到救他的环卫工人刘春和孙玉青,专程送上锦旗和礼品,表示感谢。

7月18日下午,彭先生顶着烈日和同事一起外出谈业务。最终敲定合同后,彭先生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头有点晕,同事建议他到附近的洪湖市江滩公园阴凉处吹一会风。

到了江滩公园,彭先生先去卫生间用自来水冲了把脸,不一会儿就感觉双腿无力,头晕。彭先生赶紧坐到卫生间旁边的长凳上休息,哪知情况越来越严重,意识慢慢变得模糊。环卫工人刘春和孙玉青看到躺在躺椅上的彭先生一动不动,赶紧跑过去,询问怎么了。“我感到头很晕。”彭先生告诉刘春,他渐渐出现昏迷状态,疑似中暑。

“当时没想那么多,觉得救命要紧。孙玉青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请求帮助。由于施救及时,彭先生在医院终于转危为安。

接诊彭先生的医生提醒,夏季户外工作者必须将防暑降温放在首位,随身携带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等治疗中暑的药品。

夏日高温来袭,

中暑现象经常发生。

如果身边有人发生了中暑,

应该如何做?

这几招急救措施学起来~

七类人更容易中暑

1、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易中暑。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3、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易中暑。

4、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