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个”的好东东

2019-07-23   抢分考研


1.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5.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9.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10.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1.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1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3.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14.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6.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17.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8.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不断地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失业人口增多,生活极不安定,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境地。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2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价值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能够通过商品的出售加以实现,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预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二为实物补偿,也就是如何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补偿是实物补偿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

22.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一方面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统治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统治的指导思想,为这个社会制度进行理论辩护。

2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25.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26.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2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9.“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30.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