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出乎意料!他们竟是矿冶出身

2019-10-19     矿冶园

一个人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一门专业,但是工作后未必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或是上学期间又换了专业方向。这样“不务正业”的人有很多,例如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经济学家马寅初、政治人物陈立夫,他们俩是学习矿冶专业的。

一、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


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嵊县。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20岁的时候他到美国留学,潜心攻读经济学,是我国第一个到国外学习经济,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以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还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务长。

在旧中国,马寅初不仅是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写文章,作演讲,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反对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统治。因为这些爱国行为,马寅初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达数年之久。但他没有屈服,始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斗争。

马寅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说过的,自1939年开始“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建国后,他以一个学者的专长,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言献策。5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激增。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注意到人口问题时,马寅初先生就首先在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于节制人口问题的提案,这就是所谓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主张我们有计划经济,也应该有计划生育,并且提出三点非常具体的建议,建议确定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节制生育和晚婚的好处,控制人口增长。“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要通过控制人口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马寅初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桃李满天下。解放后,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一再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全体师生只有在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上,才能团结无间,精诚互助,培养出切合实际要求的专门技术人才。”他维护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那种不要党领导的错误思潮曾据理批驳。当他再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时,他笑着说:“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今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四化做出新贡献。”

马寅初学过矿冶,但是后来潜心研究经济。可是,马寅初有一个侄子叫马本师,先后在鞍钢、冶金规划院工作,也算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马寅初的矿冶情缘。

二、陈立夫


陈立夫(1900年—2001年)


陈立夫,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

1917年,陈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工矿,毕业后又赴美留学。就在他准备接受中兴煤矿公司聘请任采矿工程师时,大哥陈果夫转来了蒋介石的两份电报,蒋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广州协助自己。公公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劝说以及与蒋介石的叔辈关系,还是去了广州。陈立夫从此踏入政坛,没成为一名工程师,引为终生憾事。

获得美国硕士学位的陈立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可谓是奇货可居,从知识结构与对学术的修养来说,陈立夫无疑在当时的中国政界也是凤毛麟角。也可能是这种特殊的才能,抗战爆发后,陈立夫被蒋介石相中做了七年的教育部长。 陈立夫对于这段经历,陈立夫颇感自豪,在他的回忆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功过:

“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竭尽绵薄。我总觉得百年树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义积极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兴办,乃是最有收获的‘长途’的投资。”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LYm4m0BMH2_cNUg0n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