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店镇北枣园村:平菇润味蕾,助农享增收

2021-02-26   东平县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斑鸠店镇北枣园村:平菇润味蕾,助农享增收

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科技是支撑

从原来守着设备用不好,到如今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打开产品的市场销路,在东平县斑鸠店镇北枣园村,一朵朵平菇正助力村民走上一条低成本、高效能的现代农业增收致富路。

朵朵平菇餐桌上助农增收

2021年1月15日,在黄河之畔、东平湖之滨的北枣园村,旷野里寒风凛冽,大枣园菌业科技示范园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却温暖如春,一朵朵平菇如祥云绽放,鲜嫩而富有层次。64岁的农户陈正兰弯腰低身,小心翼翼地掰下一簇簇平菇,放进一旁的篮筐里。“在示范园干了两年活了,一天60元工钱。在这里打工,不仅有钱赚,还能顺便锻炼身体,离家又近便,每天忙碌非常充实。”陈正兰笑着说。

在陈正兰忙碌的同时,一筐筐采摘下的平菇被摞在手推车上,送入园区内的冷库中。这些平菇将在次日凌晨,送到泰安市民的菜篮子里,用鲜美的味道丰盈味蕾。“现在园区里的平菇集中上市,日均产量能达到2000斤,每天都有专车运往泰城,送上市民的餐桌。”北枣园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华说,由于平菇的品质高,他们产品的市场收购价最高时能达到3.2元/斤,“看着大家伙一天天的忙碌变成收入,产品打开了销路,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李瑞华说,如今一车2000斤的平菇运到蔬菜批发集散市场,20分钟的时间便能销售一空。综合测算下来,一个大棚一年的利润超过8万元,“这要感谢科技人员给咱发展铺好的技术路。”

科技助农突破乡村发展瓶颈

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产业的基础带动作用,必须强化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在筑牢乡村发展的基础方面,广大科技人员入农户、进田间,在广阔天地间,书写科技助农新篇章。

种养食用菌具有“短、平、快”特点,可以说,食用菌产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能的产业,对于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具有显著意义。北枣园村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滩区村,由于地理条件、历史等原因,村里的主导产业发展缓慢,成为省、市、县重点帮扶村。“原来也曾发展过食用菌,但守着设备、场地,产业却发展不好。菌包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的菌包没有销路,设备也搁置起来。”李瑞华说,在他们看来,当时发展食用菌,最大的瓶颈是技术。

为突破这一瓶颈,在技术帮扶中,作为“双联双建”单位的山东省、泰安市科协将食用菌产业纳入服务项目,根据村里食用菌发展需求,联系食用菌专家和生产企业,持续推动村里食用菌产业发展。泰安市科协挂职副主席、泰安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孔怡,山东省科技厅选派科技特派员、泰安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王庆武把帮扶北枣园村食用菌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利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平台,为该村产业园争取项目资金和菌种,解决难题,进行技术指导。他们和该村党支部利用牧业养殖剩余的下脚料种植食用菌,食用菌种植后菌渣供给养殖场垫圈,垫圈料发酵后形成有机肥还田,探索出一条“牧业与农业相结合、丰富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循环发展的路子。

产品供不应求 乡村展现振兴活力

王庆武说,作为科技人员,能够在科技助农、推动村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作用,他们倍感荣耀,也希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新的发展。

“村里有村民446户、1856人,目前有58户、158人从事平菇种植。基地用工量大时,能达到八九十人。采摘木耳时,用工量能达到一百六七十人。”李瑞华说,伴随着当地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的食用菌生产发展到新阶段,菌包质量提升了,菌包畅销到聊城以及济南等地,目前,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乡村发展产业是基础,产业兴则乡村兴。通过各级帮助和科技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的乡村振兴更有了底气。”李瑞华说,目前,他们已完成了产品的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下一步,他们将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建设食用菌深加工车间,扩大食用菌知名度,打造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