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微风不燥,偶尔一场降雨又舒缓了热气,这时候的北京最适合遛弯儿,从前门到后海,从大悦城到西单,北京城可太好逛了,TO君曾经做过的“ 北京文学散步路线 ”是时候重新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了。
翻开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有一批作家,他们曾经生活居住在北京,作品也多有描述京城的风情和人事。后来,这些文人的作品被传颂,改变成话剧、影视剧,从而有更多人知晓,让人对北京这座城市多了一份遥想,也对这些文人走过的足迹产生不少好奇。这一次,TO君选取了民国时期那些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梳理这些文人的作品、生平和在京城的足迹,向大家推荐一条“北京文学散步路线”,去看看他们在 城市中的足迹,以及作品中描写的地方。
1
沈从文爱逛琉璃厂
湘西青年沈从文,怀揣着领到的最后一次军饷,来到了北京,希望寻找他的信仰和希望。这位青年刚到北京时,落脚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杨梅竹斜街,湖南的酉西会馆。
只穿着单薄衣裳的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里一间又湿又霉的小房间里,但是他一点都不觉得这段日子辛苦,反而满怀着好奇心,探索着周围的一切。“恰好住的地方是北京前门外一条小街上,向右走就是文化的中心,有好几百个古董店。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三千年间一个文化博物馆。”。沈从文喜欢在前门和琉璃厂一带,一边逛一边看这里的“活文物”,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打下了文物历史研究的基础。
今天再逛逛杨梅竹斜街、琉璃厂一带,还是会收获颇丰,新型的文创、传统的笔墨纸砚,这一带都能找到。
2
梁实秋是民国美食活地图
说起来生活情趣,散文家梁实秋绝对算是大拿。尤其是写“吃”,他的《雅舍谈吃》简直是一本最经典的关于“吃”的教科书。
梁实秋就读的陶氏私立小学,现在只剩下了门楼
出生在内务部街的大宅院里,念的是私塾,梁实秋打小就跟着老饕餮的家父,吃遍了京城的各种美食。说起来北平的美食,梁实秋心心念念,尤其是出远门回来,下来火车的第一件事,行李都来不及放下,就奔去前门吃爆肚。
梁实秋喜欢玉华台的汤包,致美斋的煎馄饨,信远斋的酸梅汤,宝华春的鸭三吃……
现在还有迹可循的梁实秋笔下的老字号,还有全聚德和便宜坊的烤鸭,但是梁实秋其实更喜欢吃便宜坊卖的一种用剔骨肉炸的丸子,这种肉丸子夹在烧饼里,上学的时候当早点,真是惬意。
梁实秋笔下还写到京城的烤肉,烤肉宛和烤肉季想起来依然令人垂涎。
吃烤肉分为“文吃”和“武吃”,文吃就是店家把肉烤好之后直接给你端上来,但武吃的架势可不一样,一群人围着一张大桌子,一条腿还要踩在长条凳上,一边烤一边吃,非常豪迈。这种“围炉”的吃法颇有些北方游牧民族的感觉。
烤肉宛中间搬过地方,但是烤肉季自从在后海银锭桥旁安家落户之后,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挪过地儿。
最后还要说一下梁实秋对京城的酱菜的喜欢,“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粮食店的六必居,因为匾额是严嵩写的,格外的有号召力”。时至今日,六必居的酱菜依然是不少人的生活必备。
3
老舍笔下的“北京最美一条街”
为什么说老舍先生是京味儿十足的作家,你看他在《 骆驼祥子》里,借着祥子的眼睛,描写了“北京最美的一条街”。不论你多少次走过这段路程,不论春夏秋冬,从文津街到五四大街这一段路,都绝对是老北京的精华风景聚集地。
老舍先生是这么描述的:“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如果你从文津街开始散步,首先能看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然后穿过横跨水面的金鳌玉蝀桥,正好欣赏北海的白塔,穿过“最小的军事防御”团城,迎面看到故宫的角楼,连同绿柳碧水一起,正好是绝佳的取景地,再继续往前走,接连路过中国美术馆、北大红楼(现在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这条最美的散步路线,最美的时节当属春秋,不论逛多少次都不会腻。
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说起来朱自清,除了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三年多是常住在城里的,其余的日子,几乎都住在海淀的清华园。最鼎鼎大名的《荷塘月色》就描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这篇文章几乎每个学生都被要求背诵过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朱自清的荷塘。现在的清华荷塘边上,还立着一座朱自清的雕塑,望着荷塘风景。
只是不知道,现在的人们还有没有这个雅兴,在夏日的夜晚走过荷塘边,看看这迷人的荷塘夜色。
6
鲁迅的私家大栅栏地图
要说鲁迅先生不会享受生活,那一定是你还不知道他在大栅栏片区的生活模式。
首先,逛琉璃厂是首要大事。除了兄弟周作人说过,鲁迅每个月都要上琉璃厂两次,而且在鲁迅的日记里,还记录了更多他造访琉璃厂的故事。鲁迅绝对是琉璃厂的常客,每次都会购置大量的书籍画册,还会去相熟的几家碑帖店,聊聊天,买点古帖回去。
琉璃厂跨过一尺大街(现在只剩下一个地面的铜牌路名了),就是杨梅竹斜街,当年最摩登的shopping mall青云阁,就在这条街上,据说还是小凤仙和蔡锷将军约会的地方。
鲁迅在这一带的路线是,在青云阁喝茶休息,顺便吃碗虾仁棉;去升平园浴池洗澡、劝业场理发、致美斋小酌几杯、瑞蚨祥买衣服、广和楼看戏……这些行程放在今天,都让鲁迅绝对算得上“玩家”。
今天要去大栅栏一带散步,不少老店只剩下了旧址,但是瑞蚨祥老字号、杨梅竹斜街的文创小店、琉璃厂的各种书店文物铺子都还在,也绝对让你逛得津津有味。
如果还不过瘾,可以去大观楼看场电影,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整栋建筑还保持地古香古色。鲁迅搬家去上海后,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写稿写累了,和许广平去看场电影喝杯咖啡。
6
张恨水工作的编辑部排长队
鲁迅和张恨水两个人之间不对付,但是鲁迅的母亲却是张恨水的书迷!因为张恨水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讲的也多是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符合大众口味,读起来过瘾。就算现在,不少娱乐类公号还在写《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和冷清秋……自然而然,张恨水有一大批自己的忠实读者。
他在北京创办《新民报》,一个人几乎撑起来整个副刊的内容。当年他所在的编辑部就在今天东交民巷和正义路的交叉口——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旧址,现在改成了法院博物馆。
关于张恨水写小说的逸闻趣事很多,比如因为他爱打麻将,一旦上了麻将桌,十头牛都拉不下来。但是报纸要下印刷厂,又催的急。于是张恨水命人拿来纸笔,左手继续搓麻将,右手奋笔疾书,飞快写完小说的新一篇章交差。
据说,当年有痴迷的读者等不及他的小说付印报纸,太想知道后面的情节,甚至跑来东交民巷的编辑部,来贿赂编辑,希望能率先一读还没来得及送去印厂的小说。
7
北大红楼往事多
今天对外开放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北大红楼,在民国时候,连同这栋建筑周围辐射的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圈,这片区域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被新文化运动吸引而来的年轻人们。
除了沈从文一样的农村青年,更有鼎鼎大名、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授学者们,蔡元培、鲁迅、辜鸿铭、李大钊、胡适、陈独秀……他们的身影都出现在这里。连同附近的中老胡同、银闸胡同,都成为“教授一条街”。
PS: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周二-周日9:00-16:00)
北京城的文脉如此深厚,绝不止这一次文学漫步可以涵盖的。即使不去远方,我们也可以带着一本书,在这座城市散步、寻找、追忆。
读者福利
我们将从文末留言中抽取5位读者
每人赠送由达美中心提供的
普拉提工坊体验名额+茶歇(每人2个名额)
时间:5月30日 下午13:00-14:00
地点:达美中心T5屋顶 时光花园
人数:每场15人
或许你还想看
你一定会爱上的四家书店
六项小众刺激运动保你肾上腺素飙升(内含福利)
那些鲜为人知的黑科技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