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医改已经到了深水区攻坚期,亟需典型引路,学习借鉴改革先进地区典型经验,进一步明晰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推动全国医共体建设向纵深发展。在近日由国家卫健委举办的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培训班上,安徽省阜南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雷在会上作阜南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交流报告,阜南医共体建设再次引来各方关注。
11月19-20日,国家卫健委在福建三明举办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培训班。国家卫健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陈凯、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二丹,安徽省卫健委体改处处长马玉龙等领导专家在会上解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政策方案及监测指标体系。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雷在会上作阜南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交流报告。
2015年实施医共体试点改革以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主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战略,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县域医改“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安徽省人民政府“两包三单六贯通”紧密型医共体方案,不断推进和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打造出“大病县内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的全国闻名的县域医共体改革方案,实现县委书记崔黎改革之初提出的“百姓得实惠、医生有激情、医院能发展”的初衷。
图为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书记杨光荣(中)在阜南县委书记崔黎(右)和阜南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雷(左)的陪同下调研阜南医共体建设。
阜南医改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
“医疗卫生事业是党的事业、政府的职责,改革决不能让卫生部门单打独斗!医改抓不好,是县委、县政府失职,是县委书记、县长不称职!”县委书记崔黎在四千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阜南县成立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党委强化组织保障,县委书记崔黎在推进医共体改革中敢于担当、勇于付出、善用智慧、大胆创新,统筹卫生健康、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协调一致推进工作,不断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医改工作局面。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先后划拨建筑用地630亩用于四家县级医院新区建设,目前,县中医院、县三院、县妇幼保健院新区陆续投入使用,县医院新区于8月开工建设;启动28个乡镇卫生院规划和改扩迁建,创建“群众满意的中心卫生院”5家,28家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289个村卫生室达到安徽省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全额保障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8000多万元/年。
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司长聂春雷(上图左二)、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下图左一),安徽省卫健委主任陶仪声(下图左三)在阜南调研。
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升级版
按照安徽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路径,制定并印发《阜南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就“两包三单六贯通”工作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并结合工作实际,将早期三个医共体优化整合为两个医共体,分别为县人民医院牵头的阜南县医共体和中医院牵头的阜南县中医医共体。组建成立医共体服务中心,明确医共体内设医疗质量与安全等十大中心工作职责和任务,持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而实现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共同提高,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有序流动、良性互动,建立“横能到边、纵能到底”的大综合、强专科、并中医、重预防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形成全面覆盖、体系开放、机制灵活、协调互通、具有鲜明阜南特色的卫生健康制度。
图为阜阳市市长孙正东(左三)在阜南县人民医院调研。
拉长长板,实现“大病县内治”
县级医院同与北京301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天津环湖医院、中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等上级医院积极组建医联体,通过与知名医院合作联办等途径,实现借梯登高、借步发展,不断增强医院自身技术水平,使县级医院“强筋壮骨”能治大病。县级医院借助各自优势,重点发展群众信赖的传统优势科室,发展社会急需的短缺科室,强化提升专业水平、医疗技术,实行差异化错位发展。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聘请合作医院教授作为重点专科的专家,培训、指导科室业务开展,定期选拔院内年轻骨干赴合作单位进修学习,加快培养专科医师和学科带头人,已派出主治医师层次以上骨干医师培训500余人次。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0余项,荣获市级以上各项科技奖项2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项)。截止到2019年10月,县级医院开展三、四类手术突破10000台次,较改革前同比增长3倍;三四类手术占比近70%。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左三)在阜南县人民医院了解医院诊疗情况。
补齐短板,实现“小病就近看”
结合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力帮扶乡镇卫生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重点推行县乡一体化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共体牵头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担任乡镇分院派驻责任院长,参与乡镇分院行政、业务管理等工作;选拔中级职称以上的业务骨干任乡镇分院院长,帮助乡镇开展工作;市卫健委派驻11名管理精英到阜南濛洪洼地区乡镇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进一步提升医共体乡镇分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县级牵头医院建设医共体中心药房,乡镇村需求药品统一由中心药房集中采购、派送,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缺药现状,实现治疗的连续性。县级医院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更新和科室改建,全县28个乡镇卫生院全部恢复外科手术;积极采取科室共建、帮扶坐诊、手术示教、带教查房、免费进修等活动,逐步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目前柴集、焦陂两家卫生院已成功通过二级医院评审,获评“全国满意乡镇卫生院”五家,县乡实现共建科室36个,帮扶坐诊2万多人次,免费进修30余人。
截至到2019年10月,乡镇外科手术达到3000余台次,较改革前同比提高8倍以上,门诊和住院人次分别较改革前增长40%和30%。
加厚底板,实现“未病共同防”
几年来,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三医联动”,使医疗机构由“挣钱的冲动”转变为“省钱的自觉”,充分发挥医保资金“保健康”的作用。全面开展心脑血管防控等三大医防融合工程,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医防融合”新机制和实施办法。县、乡组建健康服务团队和业务指导专家组,实施“百名医师进村室”师带徒工程,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常态化联系渠道,增强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和公卫服务能力,探索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协同考核,促使乡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宣传员、慢病管理员和医共体导诊员,推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向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转型。
强化信息系统,实现“诊疗信息通”
县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的智慧医疗项目,打造集基本公卫、签约服务、诊疗信息、慢病管理于一体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县域诊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以三个牵头医院为核心的医学影像中心初步运行,2019年上传数据5.9万例;县直四家医疗机构现代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全部上线,其中县人民医院机房通过三级等保验收;同科大讯飞合作的“智医助理”试点启用,辅助诊疗系统初显实效。
智慧阜南调度中心。
优化转诊服务,实现“服务上下联”
县级医院投入400万元对28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32辆120急救车;制定县、乡医疗机构分级病种诊疗规范,完善上下转诊信息化系统,实行转诊电子备案,落实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转诊条件的,形成“以急救车为转运链条”的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将双向转诊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2019年全县双向转诊2.6万人次。
基于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基础,稳步推进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扎实构建县域协同救治网络,利用信息系统连接县级各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打造一小时急救圈。成立妇幼专科联盟,相关专业人员在全县医疗机构实现多点执业,有效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问题,并实现危急重产妇儿童集中救治,荣获“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称号;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被国家卫健委脑防委评选为“国家示范卒中防治中心”,连续数月在全国同级同类医院排名前三;胸痛中心于10月通过审核验收。
完善以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明确、协调运转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国科大合作开展以慢性病全程管理、癌症早筛早诊、肿瘤放疗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慢病防控体系,成功创建全省卫生应急示范县;成立慢性病健康服务专家团、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宣讲团,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县级医院为病人开具用药和健康教育“双处方”;乡镇临床医生实行“分级管理、团队协作”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促进公卫和医疗服务融合;创新开展“健康老人、健康村、健康家庭”等先进评选,引导群众改善生活行为方式,倡导健康理念,营造全社会尊重健康、崇尚健康的良好氛围。
陈雷在三明会议上作阜南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交流报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方针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陈雷介绍,在深化县域综合医改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阜南县将以此次紧密型医共体培训班为契机,以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继续按照安徽省“两包三单六贯通”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路径,扎实构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相适应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优质连续、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使辖区居民不生病、少生病,生病后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让老百姓“看病不难、花钱不多、看得好病”,为健康中国建设扛起担当、贡献智慧。(王军 魏振强 张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