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课堂⑩ | 孩子陷入失去宠物的悲伤中,父母怎么引导?

2024-10-29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你的孩子养过宠物吗?宠物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就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小伙伴,在和小动物互动中,他们收获了一份亲密无间、温暖治愈的情感。但是无论养什么宠物,终有一天要面对离别。作为家长,当孩子陷入失去宠物的悲伤情绪,该如何帮助和引导他们呢?一起听听心理老师的建议。

【心困惑】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现在是小学二年级,我之前买了一只小兔子送给她作为成长礼物,她非常喜欢,也把它照顾得很好。但最近我们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不慎让兔子走失了。我们觉得这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但是每次只要一提到那只走失的兔子,她就会生闷气,上次我忍不住吼了她几句,她就跟我们赌气不吃饭。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在意,好像一个解不开的“心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心解析】

孩子“心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感知能力不断发展。孩子的情感体验敏锐性增强,事件中的“小兔子”是孩子的成长礼物,所以她格外珍视。小兔子曾经给她带来的陪伴互动、积极的情绪体验等,她与小兔子建立了较多的情感连接,当小兔子走失以后,孩子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物品那么简单。但她的悲伤、难过如果没被父母看见和疏导,反而觉得孩子小题大做,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心结。

2.认知发展还不成熟。低学段的孩子因认知发展的不足,有时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这些情绪,容易陷入认知困境,只会认为这是一种让自己很“烦”的感觉,很“不开心”的感受,难以具体而清晰地分辨自己的情绪。同时又因为语言发展不足而无法进行正确的情绪表达。当自己的情感难以表达时,便容易郁结于心。

3.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引导,使用一些不理解孩子的语言,如“兔子走失了,我们也没办法啊!”“都过了这么久了,你怎么还生气呢?”等,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打开心结,反而容易恶化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内心感受更多地指向了父母:我有想法父母却不理解,我难过父母却无所谓……这个心结实际上更多地呈现出了孩子在亲子沟通中的受挫: 被拒绝、被否定、被忽视。让孩子觉得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于是拒绝再继续跟家长沟通,压抑内心的情绪。

【心建议】

1.心平气和,走进“心结”。当孩子生闷气或者赌气不吃饭时,建议不要立即批评、指责孩子,可以先尝试冷处理。让自己的情绪先平静下来,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定时间和空间来处理情绪,等孩子情绪有所缓和时,再耐心询问情况,以便后续与孩子更顺畅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2.倾听心声,接纳“心结”。针对孩子“一提到走失的兔子就生闷气”的情况,家长可以认真倾听并接纳孩子的内心诉求,并对孩子的表达给予适当反应,譬如,用“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鼓励她们说下去,或者用微笑、眼睛的关注、相呼应的点头等进行回应。在引导的过程中,真诚的表达是一种智慧,前提是有益于沟通的进行,又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与孩子共情,这样孩子可能会更加愿意倾诉其内心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所传达的感受,不排斥、不歧视,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继而解开心结,回归正常心态。

3.亲子活动,打开“心结”。在沟通处理这件事情之后,建议家长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再次提及“兔子走失”的事情,帮助其淡化其负面记忆,引导其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开展亲子活动如亲子阅读、做游戏、打篮球等。在活动中,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心,慢慢改善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培养其乐观积极的心态。

4.言传身教,走出“心结”。平时,可以多向孩子表达爱,和孩子交流时多说“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你的方法真是棒极了!”“谢谢你!”等等。有些孩子们能做的事,可以适当“装傻”向孩子寻求帮助,以培养其解决问题和稳定情绪的能力,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孩子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在遇到问题时,学会稳定情绪、冷静处理。这样,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没有那么容易郁结于心。

爱一朵花,最好的方式不是揠苗助长,而是耐心浇灌,静待花开。教育亦是如此,如同一场爱的旅程,互相理解与关心,才可能不断成长。

作者介绍:

浏阳市金刚镇昭明完全小学 袁紫怡

总编辑丨曹 攀

校 对丨 邓 琼

编 辑丨小 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935623c842c7ffb2f17ed9dc8f29d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