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修碗匠,随手写下一首唐诗,却年年被选入到了课本!

2024-01-15     千秋文化

原标题:默默无闻的修碗匠,随手写下一首唐诗,却年年被选入到了课本!

在文学的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以才情横溢、诗才绝伦而留名千古。这里面有些人生于平凡,却以对生活的热爱,撰写下动人心弦的作品。,唐代的一位修碗匠,胡令能,就是这样一位深藏功名的文人。他在贫寒的环境中,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然而,他的一首小诗却年年被选入课本,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传世的经典。

出生平凡

他生于贫苦之家,面对生计的压力,他选择了一份看似普通、却充满辛劳的职业——修碗匠。这个职业并非高贵显赫,却是他唯一的谋生手段。胡令能在当时被人取了个外号,叫做“胡钉铰”,这个外号直接点出了他所从事的手艺活儿——修补各种器物,包括洗洁无华的青铜镜,破碎不堪的锅碗盆缸。

热爱诗歌

然而胡令能并没有因为身世贫寒,与职业普通而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在他的内心深处,诗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他远离尘嚣、感悟人生的一种方式。修碗匠的手艺虽然平凡,但他的心灵却始终追求着,高远的艺术境界。这种对诗歌的坚持和热爱,使得他的一生,并非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胡令能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年代,一个充满了文学氛围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诗歌被誉为国家的灵魂。各行各业的人们,无论是朝堂高官还是街巷小贩,都懂得欣赏诗歌,都有着对艺术的向往。大唐的繁荣昌盛让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诗与韵的世界中,而胡令能作为一个修碗匠,同样被这股文学的浪潮所感染。

偶然作诗

有一天,胡令能正在背着修补工具走向农村的路上,他路过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孩童正在河边垂钓。这一幕触动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随手写下了一首简短,而有趣的诗——《小儿垂钓》。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小孩学钓鱼的场景,通过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童趣和纯真。原文内容是: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小诗虽然简单平实,却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手法。“蓬头”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孩童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天真和朴实。接着的“学垂纶”表达了孩童专心学习垂钓的情景,既增加了真实性,又突显了孩童对垂钓的用心。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则通过描绘孩童坐在湿润的草地上,展现了他对垂钓的热爱。整首诗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可爱纯真的画面,令人感受到童趣和快乐。

这首诗的第三句“路人借问遥招手”,表现了孩童的机警和聪明。当有路人过来询问时,孩童远远地招手示意,生怕惊扰到水中的鱼儿。这个情景通过“遥招手”这一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最后一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则巧妙地表达了孩童对垂钓的专注。这种画面感和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别具韵味。

写到最后

胡令能的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的深度。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描写,但通过对儿童垂钓的描绘,他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对童真、对纯粹的向往。在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样的向往显得尤为珍贵。胡令能仿佛通过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淳朴而美好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去关注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真挚的瞬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92269b08bbb23104d978a43d7a9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