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木人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则令人难过的新闻:
湖北武汉,一名女孩在开学前赶作业,忽然眼睛看不清作业本上的字。
她将情况告诉妈妈,妈妈认为她只是不想写作业,“装的”。当女孩因此走楼梯摔跤,家人依然认为她是装的。
视力模糊拖延一周,最后送到医院,确定女孩患上球后神经炎,此时视力已严重下降。经过治疗,依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太心疼这个女孩!忍受自身疼痛的同时,还要忍受父母质疑的痛。
表面上是孩子病了,其实是父母病了。
之前微博大V@愁容骑士典当记在微博写过一件事:
医生复诊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夸奖她:“这孩子真用功”,母亲竟然说:“用功,假用功。”
言语里的鄙夷嘲讽令人难受,医生无奈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医生辛辛苦苦修补。
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正如@愁容骑士典当记所言:“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许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浮在表面,冰山之下却是父母的问题。
如果生病的是父母,却一味喂孩子吃药,南辕北辙的路线,总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认识到下面这三个坑,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电视剧《人世间》中,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跟父亲吵架那一幕,太戳人了。
在父亲眼里,周秉昆的姐姐和哥哥都考上了大学,很优秀,只有周秉昆没出息。
父亲吐槽,周秉昆成绩经常倒数,让他去考大学也考不上。为此,两人在车站不欢而散。
几年之后,父子再次见面,试图揭开心结:
周秉昆哭诉道:“什么话难听你说什么话”、“哪儿疼你抠哪儿”。
父亲嘶喊:“是不是事实?”
周秉昆委屈道:“事实就该说吗?”
是啊,语言何其神奇,看似无影无踪,却总能直指人心。被父母语言毒舌虐待的孩子,注定难以自信。
《心理访谈》有期节目,讲述了女孩范成金,大学毕业十年,就在家啃老十年的故事。
其实她曾在超市兼职,可是面对客人,说话竟然会打磕巴,原因何在?细究之下,父母的问题显而易见。
小时候,她开始学写字,父母就会指着她的作业本说:“你写的什么玩意儿?丑的要死,快擦了重写。”
初中时,喜欢发明设计,设计一些衣服、鞋子,自己满心欢喜地呈现给母亲看,却被冷漠回应:“有啥用啊?有用吗?”
直至如今,当她跟母亲沟通,母亲依然刀子嘴:
“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
“你要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嘴毒的父母,也许出发点是善意的,试图激发孩子的潜力。殊不知,刀子嘴只会让孩子心碎。
经常被语言攻击的孩子,自卑如影随形,自信遥不可及,甚至足以吞噬孩子一生的阳光。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如果我们眼前的孩子,自卑,一事无成,也许不是孩子的问题,只因为我们的语言没有正向鼓励,积极助力。
缺少阳光的地方,难免潮湿阴冷。给他一点阳光,也许真的会开出花。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故事。
女孩,27岁,恐婚恐育。
小时候,想让爸爸陪自己玩,爸爸骂一声“滚”,转身就去睡觉了。
上小学时,经常挨打,被辱骂。
初中时,自己偷偷看课外书,有些是借的,爸爸发现后,一本本撕掉。
曾因为赖床,被父亲拖到地上骑着打,后来整整两年没跟父亲说过话。
种种行为,让她觉得父亲不爱自己。
别人劝她,他是你爸,对你还是可以的,有钱也都给你花。但是她却始终无法真的亲近他。
她说:“想告诉为人父母的人,并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都是伤心的孩子。”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指出:
“暴力对孩子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它引起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挨打带给他的焦虑、紧张、痛苦将会充斥他整个童年,被暴力对待的孩子很难重新获得信任感、安全感。”
暴力从来与爱无缘。暴力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恐惧,并成为心理问题的来源。
拒绝暴力,爱才能浮出水面。
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真的爱孩子,请用温柔的手引导他,而不是暴力以待。千万不要等孩子病了,才发现其实是自己亲手制造的。
《不想说特想听》中有对母子。
妈妈觉得儿子跟自己很疏远,儿子承认这样很可悲,却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母亲的控制让他窒息。
儿子控诉:
“我没有门锁。”
“我洗澡的时候,你可能就直接进了。”
小时候他写日记,妈妈一定要看。长大了,妈妈时不时查看他的手机。他工作了,要出去谈事应酬,妈妈会跟踪他。
控制的高压之下,他以不回家抗议。
当妈妈问,你觉得我爱你吗?儿子却认为她是以爱的名义道德绑架,但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他说:“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样,我每天在外面戴着面具,回家还要戴着面具活,因为我要伪装成我妈想要的样子。”
当孩子想要做自己,苦于不能做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逃离。
如今通过节目,儿子陈述自己的伤口,妈妈却始终轻描淡写:“可以翻篇吗?”“豁达一些,成人了。”
儿子无奈道:“算了”“累。”
《父母、子女和权力斗争》中说:“如果父母能花时间倾听和回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绝他们的话,孩子会更愿意和父母亲近。”
多少父母,固执地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站的比你高,看的比你远,我的正确胜于你的正确,听我的没错。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步伐指导孩子的人生,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要求孩子听话懂事,困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孩子的思想。
当孩子“出问题”,却从不自省,只是一味指责孩子。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中说:“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所以要给父母开‘处方’呀。”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若原件时刻察觉修正,孩子自然会习得正确与爱。
孩子不会按照父母想的那样长大,而是会仿照父母的样子长大。
愿父母子女一场,且行且珍惜。
—— End ——
作者:木人,家居小主妈一枚。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