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卫报》报道称,英国廉价食品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当地2/5的人靠少买食品度日。也就是说,物价上涨导致英国人少买少吃。根据英格兰银行预计,今年晚些时候物价涨幅将超过10%,为1982年以来的最高值。
无独有偶,近期美国也正经历类似的困境。上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8.3%,物价仍在高位飙升。当地留学生透露,空气里都弥漫着涨价的味道,如果换算成人民币,一个月要多花几千上万元。超市里一个垃圾桶售价118美元,无数民众感慨,美国梦被物价敲碎。
一场困难,让西方看清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几十年来,美国把制造工厂搬到海外,以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喜欢的平板电视、洗碗机和各种价格便宜的科技产品,来自中国、越南和印尼等低工资地区。但近两年的特殊情况,带来物流、原材料等不确定性,让这种模式破产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再强调制造业回流,呼吁在中国的企业搬回本土,连搬家费都包了。数据显示,过去10年,美国制造业至少新增1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1/3,都是从中国回流的。曹德旺去美国建厂,成本没花到4000万美元,美国补贴的反而超过4000万美元。
不只美国,其他国家同样意识到制造业重要性。今年一季度,越南出口已经超过深圳,纺织、木材加工等行业,订单排到了9月份;印度也一声令下,不仅给出税收和土地优惠,还拿出5000亿卢比,补贴全球电子企业等去当地建厂。
中国虽然是全世界头号制造大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但同样居安思危,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我们陆续提出“内循环”“统一大市场”等战略,疏通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使其更多依靠内需拉动。
另一方面,提出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无数中小企业加入其中,开始了艰难但意义非同寻常的转型升级。一来是勤修内功,专研核心生产技术,在与国际企业的竞争中从容不迫;二来是塑造品牌,补齐与国际大牌的短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发达的物流和电商,也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条捷径。通过互联网,让好的产品深入到千家万户,是塑造口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两年涌现的很多国货品牌,其实都是互联网孵化的,比如美妆领域的花西子、完美日记和薇诺娜。
京东最近整合服饰、居家、运动等多项类目,启动“新百货”战略,帮助更多国货从幕后走向台前。特卖电商唯品会也在全力扶持国货,启动的“新锐品牌计划”覆盖美妆、零食、家电、内衣等60余个国货品牌。如过去半年时间内,国产美妆品牌珂拉琪,销量暴增超140%。
制造业是大国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重视制造业发展,不仅能创造海量的税收和满足劳动人口就业,更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时,信心和底气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