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战士使用几颗手榴弹绑在一起,去攻击对方的坦克,并取得摧毁坦克的战果,那么,现实中,这种集束手榴弹是专用于“打坦克”的么?打坦克的效果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几枚一起用:集束手榴弹是打坦克“专用”么?其实并不是
集束手榴弹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就是将几颗手榴弹绑定在一起的爆炸装备,在一战、二战等时代使用比较广泛,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它被用于攻击坦克,不过集束手榴弹并不是打坦克“专用”的。
1、步兵手中的“大号手雷”,近距离当炮弹用
在一战时代,德军为了攻击协约国军队的土木工事,想到了将手榴弹绑在一起来增加威力的想法,当时德军使用的是木柄手榴弹,外形的优势可以很好的绑在一起,这样就直接解决了步兵缺少大威力武器的问题,因为榴弹炮等炮弹有200米左右爆炸安全距离的限制,因此步兵需要近距离火力支援时,远程火炮不容易发挥作用,而此时步兵手中有没有较大威力的单兵武器,这也就是集束手榴弹最早的用途:攻击碉堡、据点等固定工事。
一般,用一枚完整的木柄手榴弹为中心,周围绑上6枚去掉木柄的手榴弹,共7枚手榴弹的威力非常可观,如德国M1917木柄手榴弹,单枚重800克,装药为200克,7枚总计装药1400克,已经超过了不少小口径火炮的炮弹。
到一战后期,坦克作为新式武器开始出现在战场上,曾对步兵“大杀四方”的机枪,对于这种钢铁怪物无可奈何,远程榴弹炮对于这种移动的钢铁堡垒,又有难以命中的问题,于是步兵们发现,手中的集束手榴弹可以用于攻击坦克。
一战时代的坦克不仅机械动力可靠性很低,其车体装甲板也非常薄弱,加上采用铆接方式,遭遇较大威力的爆炸攻击时,坦克底部装甲、动力系统等位置都很容易被击毁,同时被震飞的铆钉或者零件也会在坦克舱内乱飞,给队友增加“暴击伤害”。
2、集束手榴弹的弊端:太重了、威力还是相对有限
虽然可以攻击坦克,但是集束手榴弹的弊端也很多,最为直接的弱点就是:太重了;如1枚M1917木柄手榴弹重800克,7枚重5.6公斤,即便是去掉6根木柄,重量依旧很大,一战德国士兵,手榴弹投掷距离为27-30米左右,而集束手榴弹显然无法投掷到这样的距离上,连一半的距离都达不到。
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攻击距离太短;步兵使用集束手榴弹攻击坦克时不得不尽可能地靠近对方,而步坦协同作战最为直击的目标,也正是这些试图靠近坦克的步兵,因此使用集束手榴弹去攻击坦克的步兵,通常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和伤亡。
到了二战时代,集束手榴弹攻击坦克的效果已经开始减弱,装甲焊接技术的改变,装甲厚度的提升,都让坦克的防护水平大幅提升,集束手榴弹只能针对脆弱的履带等部位,造成坦克的部分损伤,同时,步兵手中已经开始大量装备冲锋枪、轻机枪等连射武器,火力密度的增加,让步兵想要接近坦克的难度也大幅增加。
当然,日本坦克作为二战时代的例外,主要装备的坦克仍然是一战时代的铆接等技术,装甲也相对薄弱,加上此时我们步兵手中基本没有什么反坦克装备,集束手榴弹几乎是唯一选择。
3、集束手榴弹作用下降的原因:“满天飞”的单兵火箭筒
二战时代,欧洲地区的大规模坦克作战,极具针对性的反坦克武器也开始快速发展,这也让集束手榴弹在步兵手中的重要性“让位”,出了炮班操作的反坦克炮,步兵单兵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可以直接重创或者击毁坦克,如德军的“铁拳”,美军的“巴祖卡”等,有效射程也远大于需要人力投掷的集束手榴弹的攻击范围。
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一样,其实都属于是对付敌方坦克“应急”装备,针对的也是坦克的某些弱点,燃烧瓶主要针对是坦克发动机机舱的引擎盖,集束手榴弹主要针对脆弱防护的装甲车辆,但是,在坦克防护增加后,攻击难度大幅增加,效果也确实开始变得“有限”,当然,在合理战术的配合下,集束手榴弹依旧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二战后,坦克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步兵手中有各式各样的RPG(Rocket-propelled grenade,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和无后坐力炮,装甲车甚至是军用越野车上也都搭载有攻击距离非常远的反坦克导弹,而更大的威胁来自天空,武装直升机以及现代的无人机对于没有防空掩护的坦克,已经相当于“开罐器”一样。
4、集束手榴弹:我只是老了,并不是“死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集束手榴弹并没有消亡,步兵单位中虽然单兵武器已经相当丰富,如大口径狙击步枪、榴弹发射器等装备的攻击距离都可以让步兵不必再冒险抵近进攻,但是集束手榴弹仍然是好用且可靠一种装备。
手榴弹仍是步兵手中重要的装备,但是单枚手榴弹有时也仍需要面对威力不足的问题,这时仍需要使用数枚手榴弹变成技术手榴弹,来增加爆炸威力,可以攻击近距离的障碍物、防御工事等,而不必去消耗更贵的装备,美军在2010年时就曾推出了可扩展进攻型手榴弹,3枚手榴弹利用螺纹纵向连接,便可以变成一颗威力更大的集束手榴弹,仍然干起了打工事的“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