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偷看了女儿的聊天记录,我才发现自己这个当妈的有多失败……”

2022-04-11     现代与经典

原标题:“无意中偷看了女儿的聊天记录,我才发现自己这个当妈的有多失败……”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我无意中看了女儿的聊天记录,忽然就觉得,我这妈当得好失败……”

大半夜,闺蜜打来电话,一开口就呜咽了。

闺蜜的女儿正读初中,性格文静乖巧,一直表现不错。闺蜜对她寄予了厚望,因此平日里免不了严格要求。

本以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再正常不过,没想到闺蜜那次无意中打开平板,却在女儿忘记关闭的微信对话框里发现了异常。

在和同学的聊天当中,女孩表示妈妈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让她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崩溃到想过离家出走。

直到看了女儿亲手打出的句子,闺蜜才觉察到,原来,自己的高期待已经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女儿内心真正的想法,自己此前根本就不懂!

听着闺蜜无奈的叹息,我特别感同身受。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呢?

于是,我们会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想让他们更加接近优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却对我们的期待不再领情。他们拒绝跟大人沟通交流,对学习也愈发不上心。明明站在眼前的孩子,跟父母却像是隔着一整个银河,陌生而难搞。

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闺蜜的经历,让人不禁想到了一位卧底青少年约死QQ群的中年父亲——徐世海。

自从大儿子自杀后,45岁的他便决定展开一场救赎。

他假装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潜入儿子生前常去的聊天群,常常与那些想寻死的青少年一聊就是四五小时,帮助不少孩子放弃了轻生念头。

直到近距离围观了那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徐世海才发现,大部分内心绝望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都是疏离的。

他们渴望依恋,期待被父母倾听和理解。可现实往往是,父母只重视他们的成绩、分数和表现,却忽略了和子女真正的联结。

由此,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最终活成了一座孤岛。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一项调查表明,“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

很多家长只专注于前方的培养目标,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状态。

殊不知,这份过度期待,对孩子来说其实是莫大的伤害!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主人公是我的同事张姐。作为虎妈,她始终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对女儿要求极其严格。

女孩从小就在张姐的鸡娃路线下拼命学习——半岁上早教,一岁学游泳,两岁学英语,等念了幼儿园以后,更是舞蹈、美术、轮滑、主持人等样样都不落下。

而当女儿到了小学阶段,张姐就更加苛刻了,不仅亲自抓孩子的功课,更是立下规定,要求女儿每门考试必须考进班级前三,否则轻则责备,重则惩罚。

张姐的教育方式,曾经一度效果显著。她的女儿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特别优秀。对此,张姐颇为自豪。

然而,就在今年年初,这个小女孩忽然出现了严重的掉发症状,不仅头顶出现了斑秃,甚至连眉毛中间都缺了一块。与此同时,她每天都会哭泣,对上学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抵触情绪。

经确诊,女孩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需要干预治疗。得知真相后,张姐瞬间苍老了许多。

自己的过度期望,非但没有成为推动孩子成材的动力,反而成为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枷锁。醒悟过来的张姐后悔不迭,但却为时已晚。

亲子关系专家陈忻博士曾说:“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

的确。养育的目标,始终应该循着孩子的能力出发,讲究量力而行。

而期待值一旦脱离了实际情况,压力也就会陡增。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达成父母立下的目标时,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焦虑感,由此导致自我怀疑和否定,甚至会使得自卑、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伴随自己的一生。

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指出,这个时代的父母面临三个重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父母内心都在追求完美”,而这正是父母焦虑的根源。

也就是说,对孩子过度期待的背后,正是源自于家长对于完美育儿的焦虑。

但事实上,教育的本质绝非揠苗助长,而是顺应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不断激发潜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执念过甚,注定会适得其反。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很多研究均表明,父母的期待的确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使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这一切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

唯有合理运用期待,才能让这份期待成为孩子进步的催化剂,而不是一种束缚和桎梏。

对此,有这样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用鼓励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电影《为人师表》中,教师埃斯卡兰特所教的学生是典型的小混混。他们不仅成绩差,而且不服管教,逃课、打架、甚至酗酒,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然而,埃斯卡兰特对这群学生依然抱有期待。他希望孩子们能考上大学,从而改变自己底层的命运。

为此,他采取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不断鼓励。他在教室里贴满了各种励志标语和著名体育明星的照片;会在上课前带着学生热身、喊口号、唱着歌给自己打气;会给学生讲名人成功的故事,鼓舞他们的士气,告诉他们同样也可以做到……

最终,奇迹出现了。这群学渣最后都考入了大学,其中不乏哈佛耶鲁等名校。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让期待带上温度,对孩子多给予赞赏和认可,他们将反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 设置难度适中的目标

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指出:“当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其难度又不超过个人的承受范围时,可以产生激发潜力的效果。”

因此,我们不妨把期待设置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契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并且难度逐步增加,每一次都不会轻而易举实现,但“跳一跳”便能够达到。

由此,孩子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将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一步一步实现家长的期许。

3.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到他们真正的需求

事实上,父母的高期待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

当我们盯着孩子飞得高不高时,不要忘了关心他们累不累;在关注孩子成绩好不好时,也别忽略了他们快乐不快乐。

唯有蹲下来,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纳他们的全部,孩子才会在我们充满爱的期待中汲取前进的能量。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ID:xdfjtjy

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email protected]

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8976e5eccb6999ac4890f0febfb85bd.html











推倒思维的墙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