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在地球轨道运行满25周年的日子。当天,美国太空总局(NASA)纪念了这人类太空探索史的重要里程碑。庆祝活动中,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与NASA副局长鲍伯·卡巴纳(Bob Cabana)进行了视频连接的对话。
25年前( 1998年)的12月6日,正是鲍伯·卡巴纳率领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团结号节点舱”(Unity)进入地球轨道并与俄罗斯的“曙光号功能货仓”(Zarya)相连接。这在当年的冷战时期,象征着美、俄两国携手合作,一起探索太空。
国际空间站的构想,最早始于1984年美国雷根总统时期。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太空总局(ESA)随后在1988年加入计划。1993年,克林顿总统更邀请俄罗斯共襄盛举,一同打造太空中最大的实验室。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国际空间站如今的规模约有一座足球场大小,站体长约100米,宽约70米,总质量超过400吨,是人类在太空中最大、最复杂的设施。
自1998年开始运行,国际空间站至今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73名宇航员,以及青蛙、贝类和蝴蝶等实验生物曾经进驻,并且执行了来自108个国家的3,300多个研究计划。其中包括关于人体生理学、辐射、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学、流体物理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密切的国际合作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更在技术上开创新的可能性,国际空间站俨然就是人类太空科技进步的加速器。
2030年将转型为商业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也具有教育意义,二十多年来它鼓舞了众多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家追求航天、科技、工程等领域的业务。国际空间站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太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也培养了无数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太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然而,要扩展及维持国际空间站的运行,必须投注大量的资金,至今早已消耗超过千亿美元的经费!由于国际形势的演变,俄罗斯已非太空强权,国际空间站也已完成阶段性的使命。NASA规划2030年空间站退役后,将它转型为商业空间站,让更多资源能运用于其他的太空探险计划上。最近,空间站上已进行了一些商业活动及广告拍摄,未来也有拍摄电影的规划,未来则希望由民营企业来经营空间站。
任何科技领域的投资与发展,最终都必须能够实际满足人类的需求。1982年时任NASA局长的詹姆斯·贝格斯(James Beggs)在一则备忘录中指出,国际空间站“是长远计划所必须,并将在商业利益和科学研究上取得平衡”。二十多年来, 国际空间站已养成了许多太空科技的人才,NASA也借此培育了数家有能力发射火箭、载运星际货物及提供太空旅行服务的民营公司。虽然目前,太空旅游仍属富豪才负担得起的奢侈体验,或许在将来也能成为普罗大众都能享受的平民旅程。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