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视的包包专场来啦!超多款式,百元即可到手,质量不输国外奢牌,性价比直接拉满!这次直播间的福利真是年末必冲,家人们一定记得预约两场直播,我们不见不散!
这两天,网络上都在讨论一个叫胡雷的拾荒者。他看上去胡子拉碴,双腿残疾,日常生活靠拾荒、卖手工艺品为生,却能在15 年间捐赠公益超百万。《人民日报》称他:跪着的巨人。
在公益活动中接受胡雷捐赠的女孩,在见到他本人时泪流满面。
年少的她也许无法理解,眼前这个经历苦难的叔叔,要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出如此善举。
在现如今,连捐赠似乎都成为了一门生意,有人在捐款后想到的是“避税”,但亦有人倾其所有,只为托举他人。
胡雷在采访中说:“我很苦,但我见不得别人比我苦”。
这样的故事不只有胡雷一个,今天小视只为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活于低处,却心怀慈悲。
他们很穷,灵魂却有光,照亮他人未来的路。
“先生屈膝在地,吾可仰望一生。”
这是网友在知道胡雷的故事后最多的留言。
胡雷的人生并不顺遂,一岁时丧父,两岁时母亲改嫁,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一场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他无法利落地表达自己,双腿也无法站立。
胡雷很小开始就自己谋生。因为身体原因,加上年龄尚小,许多工作都做不了,他便靠四处捡瓶子生活,周围的人也会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人会给他留废品,有人会给他送吃的。
也许是日子很苦,一点点甜就会放得无限大。接受他人善意成长起来的胡雷,在长大后也开始传递这份善意。
2010 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胡雷捐赠了 100 元。2021 年 7 月,河南新乡遭遇暴雨,胡雷爬到捐赠点捐了2万元的救援物资,震惊了不少媒体。
当话筒怼到他嘴边,问他做什么工作时,他回答:“我就是捡垃圾、卖工艺品的”,然而捐款后胡雷回乡的路费都是向司机借的,记者给他发红包,他也不收。
而因为21年的报道,胡雷在网上有了些“人气”。他有视频平台账号,有网友让他开直播,他不愿意,因为“不想做网红,大家都不容易。”
他日常会卖手工艺品,账号里的粉丝就想通过买东西支持他。他还专门发了条视频,提倡大家理性消费,不要一时冲动为他花钱。更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小女孩看到捐赠人是残障者后落泪”的视频是2023年2月的一次捐赠活动,小女孩知道他口渴,就给了他学校的早餐牛奶。胡雷对小女孩的叮咛简单却暖心——
“你有什么困难我想办法帮助你。你长大了,记得你们的父母、记得你们的老师……记着国家情怀,不要记得我。”
因为身体疾病和经济原因,胡雷的童年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平静地度过。但每年生日他都在做公益,他去学校,捐书包,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的“生日party”,就是给学校捐赠物资。
他的日子很苦,从小到大得到的也不多,却依旧对这个世界抱以善念。胡雷和关注他的网友说的话也很简单,他只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的,要珍惜,要有责任,要有担当。希望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一位叫王坤森的老人,在退休后十几年如一日在街头回收废旧物品,挣钱助学。
1931年出生的王坤森当过兵,从事参谋工作21年,有过保护氢弹试验的经历,转业后他成为了高校国防教师。
2012年夏天,王坤森通过媒体得知了一位名叫徐玲玲的寒门学子的故事。
徐玲玲的母亲是一名清洁工,父亲是一位残疾人。她虽然考上了大学,却为了赚出学费四处打工。王坤森不但资助了她读书,还时常会帮扶徐玲玲的父母,为他们寄去衣物和食品。
善意是流动的,大学毕业后的徐玲玲成为了一名教师。她不但会利用休息时间给家境贫寒的孩子补课,还会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
而王坤森资助贫困学子的行为也没有停下来。2012年起,他持续依靠回收废旧物品挣钱助学,每天晚上11点出门,凌晨三四点才回家。
他当然知道白天捡废品的人多,却也同样知道有些人以捡废品为生计,自己“不会去抢别人的饭碗”。
2022年,王坤森将7万余元积蓄全部捐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浙江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王坤森助学金”永久用于助学事业,每年资助7名学生。
2023年8月,王坤森获得“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称号,91岁的他坐着轮椅缓缓上台,瘦弱的身体内是高尚的灵魂。
颁奖现场的他执意要站起来,因为他说:“我还能站起来,我的初衷和使命是不会变的。”
合肥的袖珍妈妈彭霞,成年后身高只有1.1米,她的老公是个脑瘫,夫妻俩原本靠开店维生,后来店铺拆迁,他们就开始卖气球维生。
彭霞夫妇卖气球的收入并不高,平均一个月只有2000多块钱,加上低保补助,维持着日常生活。彭霞夫妇的生活很节俭,一个馒头就是一上午的干粮,毛巾用破了也不换。
但这样一对夫妻,2007年得知了一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境后,决定资助他。而从这个学生开始,他们也开启了救助他人之路。
彭霞一个气球可以挣2块钱,1块用来自己吃饭,1块钱捐给孩子们。
她说,自己吃饱穿暖就行了,剩下的钱给孩子们,钱就用到了最大的实处。
“我想捐点钱给那些环卫工人买水喝,钱不多而且都是一毛的,不知道可以吗?”
每个人善念的源头都可能是微小的事。这位想给环卫工人买水喝的捐款人叫李科学,40多岁,是一位因脑膜炎后遗症而患病的残疾人。
他没什么劳动能力,只能以拾荒为生。攒下的钱也都是一枚枚硬币——但就是这些硬币,也是他辛苦两年才攒出来的。
一共166元,用个白色大桶装着。
和胡雷一样,李科学过得很难,却也遇到过不少爱心人士的捐钱捐物,这让他倍感温暖。
所以他也希望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贡献,哪怕这贡献要一毛钱、一毛钱的攒出来。
李科学捐的钱不多,但每次国家人民有难,他都要捐款。汶川地震时,他捐了100 多块;雅安地震时,他捐了200多块……
“虽然我不容易,但是还有很多人更不容易。”
他淋过雨,接受过别人的伞,虽然如今只有片瓦遮身,却依旧愿意照拂他人。
退休老人韦思浩,每个月能够拿到五千多元的退休金。二十多年前的五千多元足以让退休老人过上安逸的生活,但韦思浩老人却想用这笔钱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可是,想要资助孩子上学,五千多元就不够用了。于是老人决定当一位拾荒者。白天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在街头收集可回收垃圾。
之后,老人化名“魏丁兆”,将那些拾荒所得的收入捐了出去。
无人知晓韦思浩,魏丁兆却在十六年中捐出了五十多万元。
2015年,韦思浩在雨夜到拾荒中发生意外,被车辆撞倒,昏迷一个月后离世。女儿们回家收拾老人的遗物,在简单陈设的屋子里,一个铁盒子保存着韦思浩老人所有的秘密。
他的女儿们在盒子里发现了一大堆汇款单和信件。
那些信件的收件人有着一个统一的名字:魏丁兆。
信件里都是孩子们对老人的感谢,他们给韦思浩写信,老人就是这些穷苦孩子的光,是他们素未谋面的亲人。
2020年,媒体报道了一个名叫刘清秀的衣服摊摊主。她今年80岁,摊摆三十年了。为了多挣些钱,老人几乎是全年无休、风雨无阻。而她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资助别人”。
80岁的刘清秀和所有服装摊主一样,每天早起出发去商贸城进货,路途大约要一个多小时。但小本买卖,挣得不多。生意最好的时候日收入也就两百块。而这些收入,都是老人用来资助学生的。
普通人家、赚得也不多,老人起早贪黑,到底是为了什么。
仅仅因为“人家困难”吗?
刘清秀的老伴说,“年轻人,总还是有前途。”因为如果在农村,是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出路的。
如果刘清秀也有自己的“榜样”,那大概就是屠呦呦。
她曾在电视上看到过屠呦呦,知道一把年纪的人也还在研究青蒿素来治病。这件事激励了刘清秀。
她觉得自己也80多岁了,虽然她没有那么多知识,但是可以帮助下一代。年轻人多读点书,以后就会对国家有贡献。
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
人们总认为更富有的人会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但事实上,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似乎也愿意在困境中伸手拉其他人一把。
这些默默做善事的人总这样说——
“我能吃饱饭已经很开心了。”
“我现在生活很好了……”
“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
他们总在说足够了,因为这些人总能看到,身边还有人站在泥泞里。
他们淋过雨,就知道淋雨的苦;他们走过泥泞,就想为别人修一条路。
这个流量时代,所有人都想被记住。所有的事都可以明码标价,价高者获得更多喝彩。
有人豪掷千金,只为满足一己私欲。
有人公开叫嚣,只为炫耀自己的财富。
有人开豪车、晒豪宅,只为能在互联网留下自己的印记。
有人在直播间炫耀自己的车子、房子。不过就想被人记住。
但谁会记住一个用这些金光闪闪的标签武装自己的“人”,谁真的在乎这个“人”是谁?
2005年9月,无数天津市民和外地赶来的男男女女都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这位老人就是白芳礼。
这些送行的人很多与老人生前素昧平生,但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们却被老人生前的善举深深感动。
白芳礼老人74岁开始蹬三轮车,15年间辛苦积攒35万,一共资助300多位学子。
2001年他冒着风雪来到天津耀华中学,将手里的善款元交给受资助的孩子,他只说——
“我给孩子们送钱来了,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款了”。
白芳礼去世的时候,他都没有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但谁又能轻看他的一生!
这个社会有无数的法则,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人维持着世界的运转。还有更多的普通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世界的改变!
他们看似在托举别人的未来,其实是拯救过去的自己。
他们改变的是什么?他们的愿望是什么?
那些拾荒者、小摊贩、退休老人,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生活着的普通人……
在无数人的捐款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话——
我很苦,但我看不得别人更苦。
这些愿望变成一个个微小的种子,种在你我之间。
点个“在看”,让这些微小的善意凝聚在一起,然后在每个普通人手中接力传递,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18 / Dec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飚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