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要孝顺父母,但要遵守三条底线

2023-05-06   江左梅娘

原标题:人到中年,要孝顺父母,但要遵守三条底线

最近听到一个故事,让人特别气愤。

邻居王姐的公公婆婆不愿意搬来城里住,王姐和老公便每个月给他们老俩口生活费3千元,逢年过节都会再给大红包,这些钱在农村生活足够了。

可是去年开始,公公婆婆总会找各种理由要钱,表姑家的孙子出生、堂弟家要盖房子、邻居家的孩子考上大学等等,都需要帮衬一下。

王姐夫妻俩在城里打拼不容易,而且生了二胎,花钱的地方多了去,禁不住老俩口整天要钱。

但王姐的丈夫每次都一口答应下来,宁愿贷款也要拿钱回去,还对王姐说,“父母养我这么大,不容易,我成家立业了,孝顺父母有什么错?”

有一次,父母刚拿了5万元没几天,又找王姐夫妻俩拿钱,王姐觉得不对劲,回去打听,才知道老俩口轻易理财推销,钱都被骗走了。

王姐非常痛苦,丈夫是大孝子,可一直不问缘由就拿钱给父母,给自己的小家庭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实在承受不住。夫妻俩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闹到了要离婚的程度,丈夫始终没有让步,坚决以父母至上。

这样的事情,不只发生在王姐身上。有许多人为了孝顺父母,不顾自己的老婆、孩子,打肿脸充胖子,硬要把父母的所有需求都揽下来。

其实,对父母要孝顺,但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顺从父母。

尤其是人到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家庭都要兼顾,压力非常大,要平衡父母和妻儿的需求,而不是把天平直接倾向于某一端。

在孝顺父母时,要记得坚持这三条底线。

01 尊重父母,但不盲从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但并没有把孝顺放在一起,孝顺父母,要孝,但不代表一定要事事顺从父母。一味地顺从、盲从,只会变成愚孝。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大哥苏明哲是典型的愚孝。

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哥苏明哲从小就是学霸,对父母也是言听计从。人到中年,当母亲去世,要给父亲买大房子的时候,更加暴露了他的这种孝顺里的愚孝。

当时苏明哲刚好失业,靠妻子吴非的收入过日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但工资收入不高,他还要美国、中国两头跑,妻子吴非只好又当妈又当爸,节衣缩食,苦苦支撑着家庭。

但他仍然坚持要给父亲买大房子,并认为,父亲一直住在弟弟苏明成那里,不太方便,而且老宅年久失修,条件跟不上,不适合住回老宅。

妻子吴非虽然同意买房子,但考虑到经济条件有限,买两居室都很困难,便劝他量力而行,同时提出建议,可以卖掉老宅凑钱。连妹妹苏明玉都劝他慎重买房,“要说尽孝的话,苏明成(二哥)也有份呀”“你不得攒点钱给孩子呀!”

苏明哲却说,“我这个当儿子的,尽点孝心怎么了?”

他不仅没有卖老房子,还坚持要满足父亲的需求,带父亲选房子,愣是买了三居室。

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没有考虑过今后的生活会有多困难,只顾一味地成全父亲,让父亲住得舒服一些,惹得妻子崩溃大哭。

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长大;当他们老了之后,我们理应照顾好他们,但真正的孝不是靠盲从来满足。

人到中年,并非只有孝顺父母这一种责任,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也需要照顾。倘若牺牲妻儿的生活,来成全所谓的孝顺之心,那不过是自己的虚荣心膨胀罢了。

这种愚孝的行为,将自己的人生交由父母掌控和干预,失去了全面平衡家庭生活的能力,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是不可取的。

一味地对父母愚孝,既会害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无法真正解决父母的需求,会让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人到中年,真正的孝顺,是不盲从,不愚孝。

02 照顾父母,但不纵容

有些子女成家立业后,经济条件变好,就会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住在一起,比较方便照顾。

但距离近了,加上两代人观念的差异,难免会产生矛盾。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分寸感,子女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一味地纵容,那小家庭也可能会闹出大问题来。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位网友数学老师程丽丽分享的故事。

丽丽二胎生了女儿后,丈夫陈治就劝她把婆婆接过来,既方便照顾婆婆,也能减轻一个人带娃的辛苦。但时间一长,婆婆就对丽丽指手画脚,斥责她照顾孩子的方法不对,要给孩子早早喂粥喝,不要喝奶粉,要让孩子轻松一些,不要给孩子穿尿不湿等等。

丽丽不愿意退让,她觉得,自己也生过娃、带过娃,二胎自然也能带好,不能只用老一辈的方法,但在丈夫多次的劝说下,丽丽妥协了。

孩子上小学后,婆婆又觉得写作业太辛苦,不让丽丽催着孩子学习,自己反倒是带孩子玩游戏、看电视,丝毫不顾及丽丽的想法。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亲戚家的小男孩数学成绩不好,婆婆就立马把小男孩带到家里,催着丽丽天天给小男孩补课,甚至还要把亲戚一家人都接过来住

丽丽觉得非常郁闷,虽然自己是数学老师,但毕竟没有义务持续教小男孩数学,更何况自家小孩都顾不过来,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去帮忙。

婆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缺乏“分寸感”、忽视家庭界限的体现。父母完全把自己当成小家庭的主人,甚至随意把外人带到家来,就容易闹出矛盾来。

男人成家立业后,和妻子、儿女就组成了小家庭,即使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但要记住,这不是父母的家,应该“客随主便”。

虽然父母是非常亲近的家人,但也要注意“分寸感”,儿女的小家,并非几十年前父母当家作主时的那个家庭,儿女有自己的活法,父母不该过度介入,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孝顺父母的同时,子女可以与父母约定好界限,不随意侵犯隐私、不过分指指点点、不过度做主,凡事有商有量,才能让小家庭和大家庭都变得越来越和睦。

人到中年,真正的孝顺,是不纵容,讲分寸。

03 赡养父母,但不无私

人到中年,经济条件也不错,足以独自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如果有兄弟姐妹,选择独自赡养父母,看似大公无私,有时候反而会闹出风波来。

前几年有个新闻,一对父母操劳一生,费尽心力把7个儿女抚养长大。他们盖了13套房子,都分给儿子,老俩口只留下一间居住。本以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没想到却遭遇了赡养难题。

父亲去世后,大儿子和大女儿也接连病逝,在多重打击之下,母亲中风偏瘫,卧病在床,大小便失禁,急需照料。

二儿子和四儿子不愿意赡养老人,互相指责对方,三儿子见状便把母亲接到家中,与妻子一同赡养母亲。夫妻俩任劳任怨,悉心照顾,也不要求其他两兄弟承担赡养责任。

三年后,四儿子竟然到处散播谣言,污蔑三儿子是冲着母亲的养老金才养她。三儿子非常气愤,明明是其他兄弟不肯赡养,自己辛辛苦苦照料母亲,到头来,反倒落个坏名声。

三儿子拿出证据给大家伙看,母亲的养老金存得好好的,一分都没花。

后来经过有关部门调解,二儿子、四儿子才同意与三儿子一起轮流照顾母亲,没有分到房子的两个女儿也同意轮流赡养母亲。

人到中年,已是需要尽孝的年纪。若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算计、推脱赡养之责,则既会寒了父母的心,也会毁了兄弟姐妹之义。

孝顺父母,事必躬亲,是好事,但也不要大包大揽,要兼顾兄弟姐妹的想法,而不是无私地接过赡养的重任,什么事情都自己扛,反而里外不是人。

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把赡养父母的事情摊开来,讲清楚,协商好如何赡养才是正道。

即使自己愿意一直照顾父母,也要把这件事拿到明面上来,包括赡养父母的费用,父母的养老金等等,把钱和责任都说明白,避免兄弟姐妹之间出现猜忌、怨恨。

人到中年,真正的孝顺,是不无私,明算账。

04梅娘说

《孝经》中提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当子女步入中年时,父母已年迈,需要照顾和陪伴,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但对父母的孝,要有度,要坚持底线。

真正的孝顺,是对得起父母,也对得起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还要无愧于心,不与兄弟姐妹们产生猜忌和怀疑。

人到中年,愿所有人都能处理好孝顺父母的问题,让家庭继续和睦、美满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