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妈咪
前段时间有一则孩子走上绝路的讯息刺痛了大家的心。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在池塘溺亡。
据其亲人所言,该女孩因为月考考出年级第一的成绩,被老师质疑,而后老师对其安排补考,第二天女孩悄无声息告别人世。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核查,然而哪怕老师确实安排了补考,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被怀疑,也不能将孩子走上绝路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这个,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考试作弊需要杜绝”,但老师是否应该更细心一点?更能从呵护孩子的自尊出发去巧妙地处理这么一个事情?
孩子的亲人是否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在孩子接近崩溃边缘时能及时发现,并拉住孩子?
回头去反思,总会找到很多问题。
生活繁忙,日子以快节奏行走。
大人对于孩子,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粗暴,只求快速有效,而至于孩子心中的感受,不想顾及,也无法顾及。
孩子轻易采取极端行为已不是个别,近期网络暴出的孩子的悲剧接二连三,不能不引起重视。
因为上课打牌被老师请家长,匆匆到校的母亲不管不顾,在公众场合向孩子甩出巴掌。孩子沉默两、三分钟,猛然转身从楼上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因为孩子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母亲在车里批评孩子,然后母子争吵。母亲停车,不料男孩忽然推开车门冲向桥栏,母亲紧随其后,母亲抓不住孩子,孩子翻过桥栏跳桥身亡;
因为孩子不听劝告玩手机,父亲抢过手机摔向地面。孩子看了一眼,快速爬上窗口,在父亲还没反应过来,就从窗口跳下,永远告别了人间;
因为学业太重,成绩跟不上同学,孩子不声不响上吊身亡;
太多太多了……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提到: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排名第一。每分钟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有8个自杀未遂。
如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在发出疑问之前,大人们也许更应该反问自己一句:你是怎样引导、教育孩子的?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只是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已。
心理学有一个习得性无助效应,孩子在缺乏爱的感受的环境下成长,家长的批评、指责和冷漠,会让孩子有了更多的挫败感,会让他们面对问题出现无能为力和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孩子出生,如同一张白纸,成了怎样的样子?还不是大人们给染上的,只不过影响到孩子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老师,还有孩子能接触到的所有人,但归根结底,家长还是最有影响力的。
没有影响力的家长,不是不作为,就是无能为。
孩子感受不到“爱”,是孩子走上绝路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溺水的女孩过往的生活都是满满的爱和信任,断然不会因为这样一次委屈或“失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那些跟母亲、父亲因争吵而跳楼、跳桥的孩子,如果父母对他们一直是循循善诱、充满爱意,他们不至于因父母一次过分的行为而绝望到以死抗争。
每一位家长都爱孩子,这一点不容半点怀疑。
但往往因为主观认识问题和各种客观的存在,有些家长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爱变成了居高临下的命令。尽管他们出发点都是“我为你好!”,却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尤其是教育中带着情绪发泄的。
如此之爱,对于孩子而言,是“痛”和“难受”,孩子不仅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爱,而且对父母有深深的积怨,一旦矛盾尖锐,很容易走向极端。
一些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除了提供给孩子吃、穿、住等物质条件外,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加关怀,在孩子的感受中,父母是冷漠、陌生的,当孩子人生中面临很难跨过的坎时,孩子会极度无助、绝望,没有任何眷恋地离开人间。
爱,是孩子情绪崩溃时的救命绳。一个心中充盈着爱的孩子,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境,面对怎样的打击,都不致于有极端行为,不至于拿自己的生命去抗争或表白。
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爱,是最好的保障。
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盲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理性的爱,犹如高山,犹如大海,在孩子的灵魂遭遇到电闪雷鸣时,能够给予支撑和包容;在孩子于风雨中飘摇欲坠时,犹如坚韧有力的绳子,能将孩子拉向安全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