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心理室丨娃和好朋友碰头,但只各自埋头玩电子产品,怎么办?

2024-10-12   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白蓓 整理

本期特别感谢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老师 金灵娟、金喜英、沈傲穹、冯瑶、沈忱、刘琦

孩子们的小纠结

1. 我有好几个好朋友都有电话手表自由,但妈妈把我的手表全天禁用(包括周末)。她说我会玩物丧志,但我真的也很想和好朋友在群里聊聊天啊,为啥她不相信我?

答:孩子,你可以先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妈妈的角度,代入妈妈的角色,静下心来想一想,她为什么不相信我?是否因为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造成了妈妈对我信任感的缺失?

妈妈之所以担心实现电话手表自由会“玩物丧志”,其根源还是在于她担心你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习的内驱力不够。因此,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妈妈认可了你的表现,自然而然就会给予充分信任,开放电话手表的使用自由。

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你可以和妈妈有商有量,寻找双方的平衡点,制定使用电话手表的规则,既满足和同学正常交流的需求,又避免妈妈担心。

2. 我妈每天都会给我布置“妈妈牌作业”。我和她沟通,我可以完成,但是做“妈妈牌作业”前,要看半小时电视。最近妈妈一直吐槽这半小时的电视时间,说别的孩子都是乖乖写“妈妈牌”,劝说我也这样做。我配合认真写了,难道有半小时电视时间的要求很过分吗?

答: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正因如此,“半小时电视”的要求也成为完成“妈妈牌作业”的福利。你可以尝试主动和妈妈谈一谈,表达自己的苦恼,再和妈妈商量,如何应对额外的“作业”。

首先,想办法让额外的家庭作业提质增效。和妈妈一起讨论、制定一份漂亮、实在的“课外计划”,让自己的态度可以“亮”起来。

其次,要量力而行、对症下药。根据你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实际能力和真正需求,去匹配“额外作业”。

其实,“额外作业”不一定要与书本知识挂钩。除了“做题”,你也需要生活常识、家务劳动、社交能力和体育锻炼。相信直击生活的“作业”,你会更感兴趣。

当达成共识后,不管是你还是妈妈,都要遵守约定。

3.开学才一个月,但爸妈整天唠叨要及时复习,马上要期中考了,想要营造一个紧迫的氛围要我努力。我知道要努力,但他们越这样我就觉得烦躁,该怎么和他们说?

答:的确,如果孩子本身就抗拒考试,家长越是唠叨,越是强调,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家庭确实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临近考试阶段,希望孩子成绩上取得进步是每个父母的美好心愿,但不能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松弛有度,才是科学合理的方法。

这种情况下,建议你和爸妈一起聊一聊,做个规划:

比如,周一到周四,跟着学校进度,在完成作业之余,适当加点“营养”:针对自己的薄弱学科,有针对性地做点练习或者及时做纠错整理。

周五晚上,适当放松。根据你的兴趣,可以发展兴趣特长,或与父母结伴锻炼,当然,也可以适当使用电子产品。

双休日,建议选择一天来学习,完成学校作业:理科需要做好纠错整理,文科需要读背积累。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你感兴趣的一到两门学科做提升,凸显优势,树立自信,再逐渐补短,关注薄弱学科。另外一天,你可以和爸妈聊聊自己这周特别想做的事情,满足心愿,或同伴游玩,或亲子相处,为繁忙的一周温馨地收尾。

家长们的小纠结

1. 每次假期或者周末,儿子和几个小伙伴好不容易碰头,但虽然在一个空间,却只埋头玩各自的iPad或者电话手表。我们家长让他们去大自然玩,但他们没啥兴趣,说还是电子产品好玩。除了禁掉电子产品,还有其他办法把他们从电子产品中吸引出来吗?

答:首先,电子产品本身是一个客观物品,它对视力的影响、学习和休息时间的占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必“妖魔化”它的危害。毕竟我们的线上学习、社交平台等依然“仰仗”它的存在。

其次,有些东西越是禁止越容易风靡。我们可与孩子进行“君子协定”,明确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用途,引导孩子它不仅是游戏的媒介,更是社交、阅读、与世界互联的平台。另外,鼓励孩子进行运动,尤其是球类活动,增进伙伴关系,不仅锻炼体魄,也培养脑力。最后,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当家长乐于阅读而不是看剧,乐于运动而不是游戏,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能与之分享美好时,相信成长中的孩子,也能够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习得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2. 儿子12岁了,最近突然说电话手表太幼稚了,周末出门死活不肯戴上(便于联系),反而要拿一个开不了机的旧手机“装装样子”,装一下大人。我不懂他的这番操作,需要和他怎么沟通?

答:首先,请接纳孩子,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萌芽期,理解孩子想长大的内心愿望。

其次,要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否因为同龄人有手机,或者觉得用手机更方便?在孩子讲述时,家长应当适时给予认可。

可以向孩子解释电话手表和手机的不同之处,包括安全性、功能以及适用年龄等方面。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更多线下活动,增加他们与朋友之间的互动。

最后,家长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案例或故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观念。

3. 为了激励孩子整理房间、多背一点英语单词等等原来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答应她每周可以“兑换”一定的时间来用电子产品,但我又担心这种方式会让她有对电子产品的渴望。该怎么做才好?

答:使用“兑换”的激励机制本质上就是使孩子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正向反馈,从而产生积极意愿。家长用心良苦,但这样的正反馈从何而来却值得细细思量。

第一种,使用外来反馈。父母提供“兑换”内容应具有多样性,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例如亲近大自然、父子篮球赛、参观博物馆等。这样的“兑换”内容有趣味,也可以激发孩子新的技能爱好。弱化线上虚拟活动的吸引力,不将其作为唯一选项,更能使孩子感受到多元化的乐趣。

第二种,产生内在驱动。相比于外来反馈,内在驱动的力量一旦产生会更强更持久。喜欢一件事便乐此不疲,而厌倦一件事则度秒如年。整理房间或是背诵单词这类事看似疲惫枯燥但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刻更恒久的美好,例如在整洁房间中的舒适感,或是在听默写中的成就感。父母引导孩子感受这些精神奖赏,从而推动孩子的内在驱动。

但是注意,在任何“兑换”形式推出时,不要忘了有效的商讨和坚定的执行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