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被选进教科书,但却把最后一句删了,你看它说了什么?

2023-12-19   张桃子

原标题:《卖油翁》被选进教科书,但却把最后一句删了,你看它说了什么?

《卖油翁》这篇文章我们都曾学过,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所写。

文章短小精悍,以极少的篇幅为世人揭示了一条道理:世上所谓的“天才”不过是后天努力勤学苦练的成果。

因为文章极富“教导”寓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指定“教材”,想必我们大家对此也不会陌生。

虽然文章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篇文章并不是欧阳修当初所写的原文,而是后来为了加入教材,经过删减掉的。

那么文章删减了那部分?又为何会删减掉?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

《卖油翁》的原文

《卖油翁》的故事我们也大都知道,讲述了北宋时期,一位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箭法几近百发百中,因而也颇为自我得意,经常在院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而一日,陈尧咨在家中练箭时,门外路过一位卖油的老翁,老翁见其射箭,便驻足而立,细细观看起来。

见到有观众欣赏自我时,陈尧咨也来了兴头,开始有意在老翁面前炫耀起自己的技术。但没想到,陈尧咨高超的箭法,并没有收到卖油翁艳羡的目光,反而招致了不屑之情。

这让陈尧咨大为失望,并主动找来卖油翁询问自己的箭法难道不好?甚至还故意让卖油翁也前来试一试箭法?

没想到,老翁并没有多言,而是仅仅以一句“无它,但手熟尔!”打消了陈尧咨骄傲的心灵。

并随后用自己的油瓶表演了一出“拿手好戏”,震惊了陈尧咨,让其心悦诚服,并“笑而遣之”!

在我们的教材中,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实际上,欧阳修的原文中,在最后还有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用来结尾。

一般来说,文章的最后一句对全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用来总结全文、或点出文章的要义,可谓“点睛之笔”也。

但恰恰是这最为重要的这句话,教材中却被删除掉了,这又是为何?

“点睛之笔”?还是“多此一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大意翻译为:这位老翁所表达的,跟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跟“轮扁斫轮”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边运用了两个典故,《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前者大家都知道,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庖丁的人,擅长依据牛的纹理来宰牛,技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而《轮扁斫轮》同样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有一个叫扁的齐国人,十分擅长制作轮子,因为工艺精湛,大家都叫他轮扁,而齐恒公听说此人后,便招他进宫制作轮子。

一日,齐恒公在屋内读书,而轮扁在屋外制作轮子,见到齐恒公读书若有所思的样子,轮扁忍不住上前问齐恒公在读什么书?

齐恒公告诉他自己在读“圣人之书”,听到此,轮扁又好奇问道:圣人现在在何处?齐恒公不无遗憾地回道:圣人已经死了。

听到此话后,轮扁对齐恒公说道:既然圣人已经死了,那么再读这些书已经没什么用了。

轮扁的言论招致了齐恒公的不满,便训斥道:我读圣人之书,你一个做轮子的懂得什么?

没想到轮扁丝毫不恐惧,反而回道:

我已经做了一辈子的轮子了,技术还算过得去,但我的儿子技术却并不好,尽管我一直在教他,但他做得还是不好,这个东西只能靠着天长日久自己动手总结经验,光靠说是没有用的。

最后不无遗憾说道:等我死了,我手里这门手艺就失传了。

从这两则典故中,看似都是讲述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天长日久的练习,才能够娴熟,比别人做得更好。

前者《庖丁解牛》还说得过去,但后者《轮扁斫轮》虽然也有此意,但却传达了一个十分不好的信号,那就是“读书无用”。

所谓圣人的书都没什么用了,这对于心智不成熟,正值学习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是绝对错误的“观念”。

一旦学生有了这方面的想法,那么对于学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为何在编入教材的时候,将这句至关重要的结尾给删掉了,因为比起文章的缺憾,传导出的思想“错误”更为可怕。

更何况,这两则典故都是出自庄子门下,庄子,我们都知道讲究“无为而治”、“出世”思想,这些思想有一定的“消极”因素,是不利于学生们的成长的。

因此,这句话虽然有“点睛之笔”的妙处,却并不适合留下传输给学生们,因而拿掉这句话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并不是说庄子类思想都应该去除,不再保留。

而是说,至少现阶段来说,并不适合向学生传授这个思想,等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心智成熟了,还是可以根据意愿自我学习的。

实际上,为了能够保持学生们纯洁的心灵,使其不受“污染”,教材中的课文被删减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口技》一文,同样经过了删减,去除掉了其中有关两性关系的描写,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

甚至说,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原先很熟悉的文章也消失在现如今的青少年教材中,其实大致也是这么个意思。虽然引起了某些人的争议,但知识要跟得上时代发展同样重要。

从这一点来看,这么做也同样无可厚非。

最后,回到正题来,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不愧是出自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之笔,以极其短小精悍的文字向人们传达出了:

“天下之事,无一不是归于一个“勤”字。”

而结合欧阳修的坎坷仕途经历,大宋朝堂上那群“碌碌无为、反对变法、只会言事”的群臣官僚,又有多少暗讽的意味深在其中?

如果欧阳修与之同流合污,想必世间只会多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俗“官僚”,哪里还有后来震古烁今的文坛“大家”?

如此,便不失为后人的一大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