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我们要去回望历史,相信大多数人最不愿意回首的就是清朝历史,尤其是晚清时期。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一时期我们被欺负得太惨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让我们丧失了太多的主权,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直接把国家脊梁打断。
可以说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甚至想要回避历史,想要将晚清的痕迹淡化。但可惜的是,一个王朝的存在必然不能因为个人的思想而淡化曾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
我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回顾当年的历史,寻找其中的教训和错误,用来反思现实。那么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清朝有哪些错误呢?不说那些大的方面,仅从小的方面而言,清朝就做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封了两本书。
对于很多人而言,历史永远是浩浩,殇殇不可阻止的,所以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某个偶然的因素也无法影响。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历史的大方向是不变的,但是一个又一个的偶然因素可以发生连锁反应,比如我们现在常提到的蝴蝶效应就是如此。
因此,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至少可以避免很多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两本书呢?答案很简单,一本叫做天工开物,一本叫做海国图志。
关于天工开物,大多数中国人都比较熟悉,尤其是老一辈的中国人,因为这部作品是少有的,即使在衰败的年代里,我们也依旧拿得出手,能够与西方人进行争辩。
按照历史记载,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所有科技的集大成之作,里面不仅有具体的科学技术操作,而且还有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甚至还包括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概念。
不客气地说,里面的很多内容,即使到了清朝晚期,在大工业时代也可以被借鉴。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如此神奇的作品,即使在明朝也被认为是神书,但到了清朝时期却被封禁。
当时清朝入关以后明令禁止,不允许天工开物的刊印和传播,如果有人私藏这种书籍是要问罪的,严重的可以满门抄斩,甚至还要株连其他的人。
而与此同时,天工开物却被传入到了西方世界,刚好是在17世纪的时候,这部作品风靡整个欧洲,所有人都在疯狂地看映这一作品,那些书籍商人们更是从中捞得了巨大的好处。
正如现代很多德国人喜欢人手一本道德经,当年的欧洲知识分子可谓是人手一本天工开物,否则的话就显得自己土鳖。
而且更为夸张的是,当时有大量的启蒙思想家和科学家从天工开物里面学到的水利知识,还有很多针对于具体工艺的改进和借鉴。如果说当年的欧洲工业文明的到来,是历史的积累的成果,那么毫无疑问,天工开物就是在这烈火烹油之上点了一把火,而且是比较旺的那把火。
正因为如此,后来西方人感慨,中国的天工开物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东方人的最高智慧结晶。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在西方获得如此好评的作品,为何在中国清朝却被禁止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当时明朝在火器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满洲人靠着冷兵器入主中原,所以他们害怕自身无法建立起统治,于是就疯狂的打压地方,不允许超过冷兵器的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连藏把菜刀都不容易,又哪里有资格去掌握这种高等级的书籍。甚至还有学者提出清朝严重缺乏文化自信,所以对于天工开物这种中国的智慧结晶,自然要全面销毁。
这一点其实有点类似于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危机到来的时候,人类研发出了光速飞船却被全面禁止,其原因就是因为不是怕技术不好,而是怕技术无法普及众人。
按照清朝人的逻辑,不是明朝人的技术不好,只是怕这些技术会危害他们的统治,那自然就要阉割掉了。
当然这还只是一本天工开物,至于说那本更加著名的海国图志,也是产生了连锁反应。如果说天工开物引导了欧洲人的革命,那么毫无疑问海国图志则是直接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起飞。
为何这么说呢?原来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专门针对清朝腐朽的现象,自己努力学习的多年西方知识,并且针对中国本土进行了一些认知和改进。毫无疑问,这部作品比天工开物还要了不起,因为这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最高作品。
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却被人们视之为奇迹影响,是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更是对儒家文化的打击。于是这本书根本无法进行刊印推广,然后被日本人给带走了,于是在日本国内疯狂进行刊印成为他们的官方秘籍。
说个比较有趣的段子,当年努尔哈赤等人被窝里面藏着一本三国演义,还需要高级人员才能接触。同样的,当年的日本人也是,高级官员都要偷偷准备一本海国图志,除非是最好的朋友才能拿出来看一看。结果,当时的清朝人对此不屑一顾,这不就是一本垃圾的禁书吗?
然后,日本明治维新,各行各业疯狂改革,尤其是当年纺织业的发展,把清帝国的纺织业打击的连头都抬不起。这时候清朝的那帮老官僚们才抬头四望,怎么日本人变得如此厉害了?还以为日本人得到了神助。
但其实,日本人之所以如此厉害,有很大部分原因归功于,被那些老学究瞧不上的垃圾禁书。
所以结合历史来看,在进行中外的横向对比,当年清朝统治者的失败,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这两本书。如果清朝能够对这两本书进行积极的接纳借鉴,甚至努力地用来改善自身。虽然不一定能够避免清朝毁灭,但至少也能避免清朝当年面对日本纺织业崛起时的彷徨,面对日本甲午海战胜利之后的绝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