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战争片似乎占上风头,不仅是被热血的战争剧情所吸引,而且还能够通过大制作的画面大饱眼福。
在我的印象中,战争主题的电影除了硝烟战火,横七竖八的残骸,刺激你的眼神经细胞之外,似乎就别无他物了。
但是看完《血战钢锯岭》这部历史战争片后,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战争片的认知。
《血战钢锯岭》不失血腥,却会让看过的观众深刻反思战争带来的后果,除了反战争,还有更令人潸然泪下的点。
01
很多人会拿《血战钢锯岭》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进行比较,因为这两部战争片都提到了同一个核心——“反战争”。
这种恐惧在于战争枪林弹雨之下,就像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身处其中的人不是死就是残。
而男主多斯的存在,无疑是蒙上层层云雾的战争中的那一道曙光。
由于自己家庭的信仰,多斯从小被教育不得杀人,父亲参加过一战,有着严重的战后创伤,因为他最好的两个战友兄弟都在战争中壮烈牺牲了,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卷入战争。
可多斯告诉父亲,自己已经决定参军了,父亲即便再反对也无能为力,只好放手放多斯去参军。
但是由于多斯的信仰,他无法说服自己拿起枪,长官询问其原因,他说因为自己的信仰不能杀人。
于是他被军队特殊对待,甚至差点关了禁闭。要知道在当时,不愿意拿枪的军人就会被人当作懦夫。
后来,长官同意他成为医务兵,紧跟着队伍的步伐救死扶伤。
他没有用枪杆子卷入血雨腥风证明自己,而是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去帮助战友。
也正因为这样的设定,更令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02
这部片的催泪点,在于冲绳战役的后半段,全队撤退到了钢锯岭下。
多斯将一个个受伤但没办法撤退的战友送到钢锯岭的悬崖边上,把绳子捆绑在战友身上送下悬崖,其中还包括了许多受伤的日军。
他坚持不懈,一共救出了75个人。曾经被队友嘲笑懦夫的他,终于证明了自己不是懦夫。
整部片的精髓就在于此,《血战钢锯岭》没有矮化敌人,“onemore,onemore……”这是多斯救人途中对自己说的话,能救下一个就就一个,不论是敌是友,一视同仁。
同时,《血战钢锯岭》也没有宣扬战争,没有刻意通过敌人的败来展现战争的胜,无论是哪一方,卷入战争本身就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然后,本片最令我催泪的是影片结尾的记录采访,当事人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电影的里的台词,这才反应过来这部电影是真真实实的“对应历史”,正是这段采访片段,更让观众为之触动。
03
我们为什么能在多斯身上看到人性本善的一面?不单单是他所谓的信仰,而是他在与自我的对抗中,那个“自我”胜出了。
如今我们许多人,也是会常常与内心的那个自己做对抗,是要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这是极其艰难的一部。
我们跟随大流,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我们坚持自我,就只有被唾弃的份吗?
《血战钢锯岭》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坚持内心,是有收获的可能性的。
与其强迫自己,不如随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