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拒稿12次的单亲妈妈,到打脸华纳!JK罗琳的《哈利波特》之路

2022-07-08     隔夜说动漫

原标题:从被拒稿12次的单亲妈妈,到打脸华纳!JK罗琳的《哈利波特》之路

就在7月初的时候,华纳兄弟公司发布了一个声明,就是关于近日网上流传的“华纳不再与JK罗琳合作”的消息。

不久前,华纳的《哈利·波特》伦敦片场景点扩张,特地邀请了“德拉科·马尔福”的演员汤姆·费尔顿来站台,期间一天空新闻台的记者问菲尔顿关于制片方与罗琳的关系---

“听说罗琳近年因为针对LGBT群体发表的言论而受到抵制,本人也没有直接参与《哈利·波特》20周年特别节目的录制,她如今的地位可能已退居二线,那请问这样的活动她不参加是不是很奇怪?”

接着一位外部公关人员过来打断了这个提问,并回复称罗琳与与华纳和汤姆·费尔顿无关联。

而之后没多久,华纳官方出面发表声明称,20年来他们与JK罗琳进行过愉快的合作,能够将世上最有成就的故事家的故事成功影视化,对华纳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同时,华纳也强调,外部公关所属的第三方媒体代理机构发布的声明是错误的,与他们所持观点有冲突,并为发生在伦敦片场的这件事感到遗憾。

这次声明的宣告,意味着此前网上有关华纳与罗琳“绝交”的消息均不属实,华纳也不会因为之前发生过的LGBT言论事件而就此终止与罗琳的合作。

国内网友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很独到,无非就是觉得不要跟钱过不去,只要有钱赚什么都好商量。

华纳想赚钱是一回事,而从这件事来看也能反映出《哈利波特》这个作品的人气地位,以及它的IP改编为华纳带来了多少好处,既然还想拿《哈利波特》赚钱,那自然不能亏待它的创作者了。

那么,在这部家喻户晓的魔幻系列小说诞生的阶段,罗琳又是经历了什么才有了这些创作灵感的?

魔法妈妈的往事回忆

1965年,J.K.罗琳出生在英国格温特郡耶特车站大道240号的考特奇医院,原名叫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在温特本尼高地街上的圣迈克大教堂英语学校开始上学。

罗琳从小就很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六岁那年就写了一篇有关兔子的故事,她的妹妹是她当时的重要听众。

1983年,罗琳在英国埃克赛特大学学习,主修法语和古典文学,多年的学习积累给了她强大的文学底蕴,同时也为她以后创作《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不过说到她创作《哈利波特》的来源,那就有点意思了,1989年罗琳在乘坐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途中,突然看到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

这一幕的画面无意中激发了罗琳的灵感思维, 让她的脑海中开始萌生出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很快她就在火车上构思起故事的大纲。

虽然那时候的罗琳很喜欢看书和创作故事,但她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小说作者,即便在经历那次火车之旅后,罗琳也只是偶尔会拿起笔,将她脑海中想到的天马行空的设定都写下来,至于出书那是以后的事了,当时单纯是兴趣使然。

不过正是这份兴趣使然,也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魔法世界,以及众多天马行空的故事设定。

但与那个奇思妙想的魔法世界相比,罗琳的现实生活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

罗琳出生于原生家庭,受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她的父母都希望这个孩子是个男孩,这也使得罗琳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

年幼时的罗琳不明白父母为何不爱她,同时她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还想着通过好好读书考好成绩来让父母开心,可这些做法无济于事。

因为缺少家人的关爱,罗琳只能够从其他方面来填补精神上的空缺,于是便有了创作故事这一爱好,而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也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

大学毕业后,她在国际特赦组织担任研究员和双语秘书,直到1990年离职,年末母亲与世长辞。

1992年,她在葡萄牙奥波多的米亚卡瓦酒吧中邂逅了一位新闻系学生---乔什·阿朗特斯,男方对罗琳便一见钟情,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沉浸在爱情中的罗琳第一次体会到被人疼爱的感觉,开始对他言听计从,并接受提议搬到曼彻斯特和其居住,在爱情的驱使下,同年十月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一年后大女儿杰西卡出生了。

正当罗琳以为自己的人生似乎走出了低谷,然而随着相处的时间久了,丈夫的家暴行为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对罗琳破口大骂,只要她敢抬头争辩,丈夫就会打人。

更过分的是,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丈夫还把罗琳独自扔在了奥波多的街头上。

最终,忍无可忍的罗琳带着女儿回到了苏格兰爱丁堡,并在1994年提出离婚,可离婚后的罗琳除了女儿的抚养权外没有其他应得的补偿,更糟的是她还花了约9个月来接受行为认识治疗。

但苦日子还在继续,单亲妈妈的身份让她后续的求职过程非常艰难,很多工作单位的人都认为单亲母亲的责任太重,难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

为了找个容身之所,罗琳只好向政府申请到了一份政府资助,每周能获得一些救济金,母女俩便在了一座简陋的毛坯房待下来了。

那时的罗琳自嘲称自己是个“最失败的人”,经历了母亲离世、丈夫家暴、婚姻失败、贫困、无工作等人生挫折,她每天陷入了长期的自我怀疑与否定,既对生活失去期待,和别人交流也不敢直视对方,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而帮助她对抗这份挫折的,除了对女儿的牵挂,还有她一直在坚持的写作爱好,只要一开始写作,罗琳便能暂时忘却所有烦恼,尽情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有句话说得好,知识是绝对不会背叛你的,从小养成的爱好和大学进修学到的文学知识,让罗琳在这段低谷期里懂得利用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打磨和完善《哈利波特》的世界观设定,这些手稿就这么成为了日后奠定这个魔法世界的根基。

当然,罗琳也有拿自己写的东西去找过出版社,但最后都被一一拒绝了,当时累计有12家公司。

可即便没有稿费收入,罗琳依然坚持写作和投稿,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罗琳在提及到自己过去的创作经历时便感慨道:很感谢当时坚持写作的自己,这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1996年,罗琳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小说大纲和故事三章寄给了英国文学经纪人---克里斯托弗·利特所在的代理商,据说罗琳会选择利特先生来出版,是因为她感觉他的名字像是一本儿童读物上的角色。

利特先生在收到该作的手稿后,便以25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布鲁斯姆伯里出版社。

哈利波特的故事世界很快引起了代理商编剧的兴趣,马上给罗琳发放了一批补助金,希望她能继续创造出更大的惊喜。

收到了出版社给她的激励资金,罗琳也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一刻不停地将这个故事完善起来,最终在1997年6月份,《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问世。

《哈利波特》的首部小说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很快就获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几乎所有读者都被故事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给深深吸引,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位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

书籍的大卖、读者的喜爱,让罗琳有了一次绝境逢生的体验,不光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给了她继续创作的动力,随后在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续作《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来到了最为关键的2001年,美国的华纳公司看到了哈利波特小说的IP潜力,决定要将它改编为电影以搬上大银幕,从此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哈利波特》。

电影改编的成功,也大大地推动了原著书籍的畅销,罗琳也因此实现了蜕变,从一个贫穷痛苦的单身妈妈成为举世闻名的小说作家,其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部影片上映的同一年里,她与麻醉学者尼尔·默里结婚,重新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并在之后生下了儿子大卫和女儿麦肯奇。

JK罗琳的经历,如同一个励志故事那样告诉世人---只要不放弃,努力奋斗,终究会有光照进来。

不过也有人会好奇,为什么《哈利波特》能够成功,罗琳在这部作品中究竟倾注了什么“魔法”,能让它对众多的读者产生巨大吸引力,难道真就因为那个魔法世界很新奇、设定很有想象力?

是,但也不全是,因为这世上天马行空的经典巨作有不少,那些作品同样也有着很新奇的设定,而在这些绚丽的外表下,故事自身的内核才是令它独一无二的重要因素。

名作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罗琳多年的创作完善,《哈利波特》的世界观、巫师文化、人物成长、情感关系、故事逻辑等内容都已经完整齐全,能给读者带来满意的阅读体验。

从第一部开始将读者带入故事里的世界,然后再慢慢地加入角色、丰富情节,不断地扩展世界观,以及有关过去事件的提及。

故事的结构和思路都很清晰,各种反转能让观众们的心情跟着情节的起伏而跳动,还不会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每当看完一部作品,读者们便会发自内心地去感慨故事的精彩。

再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幻想的魔法世界,而罗琳则将大家心中的画面给描绘出来,让我们都沉浸在魔法里,成了许多人童年里的白月光。

其次,该故事定位是青少年文学作品,但它描述的内容又不只停留在青少年方面上。

它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线中心,并以一众青少年角色为主叙事角度,在前四部的剧情里出现有不少吻合现实中青年心理状态的情节。

例如格兰芬多三巨头的矛盾分合,每次吵架都表现得“再也不会跟对方说话了”的程度,但一说到起因基本都是小题大做,像罗恩妒忌哈利受欢迎那样,很多时候耍小孩子脾气。

但很快的,他们又会在一些契机下和好如初,这种极其感性的冲突交流十分符合十岁左右小孩的言行。

因为以青少年为主要角色,所以故事的情节里包含了他们的快乐、烦恼、信任和友谊,让很多同龄观众都能在里面的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增加代入感。

接着就是故事所要传达的普世价值,有人说《哈利波特》一边向大家展示人生有多残酷,又一边向大家传达不要放弃爱、信任和友谊等美好品质。

第一部开始,“爱”首次战胜了最邪恶的杀戮咒“阿瓦达索命”;在最后一部,“爱”再一次帮助哈利战胜了最可怕的敌人伏地魔,这便是罗琳所要传达的一种理念,情感高于力量。

然后随着故事的推进,角色年龄的成长都高度贴合现实,让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看到可代入的内容,进而将一些更深度向的东西传达出来,这就是《哈利波特》内核的独到之处。

最后,还有一个外在因素就是电影改编的成功,在原著质量优秀的前提下,电影通过视觉特技表达的方式更直观地将小说文字里的世界具象化。

而且华纳在电影特效方面的投入也相当用心,很多情节画面看着十分真实,观影过程更有代入感。

还有影片的选角也相当成功,很多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形象基本都符合大家对其的印象,特别是在那个仍未受政治正确“毒害”的年代里更是如此。

此外,影片的剧本逻辑一直由罗琳本人来把控,以保证剧情发展的稳定,特别是在“续作魔咒”遍地走的好莱坞,《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少有地做到了不烂尾的完结,从头到尾影片水准都在线。

我想,正是由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真正奠定了《哈利波特》如今的影视作品地位,而这背后的最大功臣无疑还是JK罗琳了,华纳只是所有沾光者中受益最大的那一个。

结语

平心而论,华纳继续与罗琳合作的原因纯粹就是出于赚钱,此外没什么更大格局的理由,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华纳高层还算有点讲原则。

而另一方面,前段时间有媒体传言称艾玛·沃特森有意愿回归《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演出,但是前提是罗琳完全不参与。

至于艾玛本人是否真的有这么说过,只能等后续消息,但从老东家华纳的态度来看,显然这一次他们并不想与“政治正确”为伍,而是继续去赚他们的钱,也无意中狠狠打了这些群体的脸。

所以说,在资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生意,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政治正确”,只要买卖在仁义便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437f6fb3bc7e0121e2488648013d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