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五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在成都植物园完美落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学生作品“时光穿梭机”在244份参赛作品中成功入围,进入了第二阶段的竞赛。3月下旬通过线上汇报后,成功入选决赛阶段的16份作品之一。前后历经6个月,在七月中旬完成为期四天的现场搭建,作品“时光穿梭机”荣获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学生作品“时光穿梭机”获三等奖
现场搭建师生与建成作品的合影
1
设计方案构思
为呼应2022年成都大运会“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的口号,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五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的主题定为“公园城市 梦想花园”。竞赛鼓励设计者在4m×4m的地块内,以定量竹材和花卉为主要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展示植物与自然魅力的“梦想花园”,表达出设计师对“公园城市 梦想花园”这一主题的理解。
设计作品的寓意是,创造出时光穿梭机冲破当下的泥墙、去寻找心中的梦想花园,找回在疫情中迷失的梦想。设计作品由外部三维空间框架和内部的时空隧道构成了四维时空穿梭机,呼应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理论:通过时间轴的变化进而实现时空穿梭。外部三维空间框架以直竹龙骨代表的x、y、z轴所组成,并以竹篾进行规整的十字交叉编织。内部以弯曲的龙骨代表扭曲的时间轴、塌陷的三维空间所形成的时空隧道,并采用竹片和竹篾进行隧道表面的凌乱编织,塑造时空穿梭的失序感。相信时光穿梭机会带领我们跨过这段迷茫的时光,去往梦想花园,找回梦想。待到疫情散去,外面风光依旧!
“时光穿梭机”设计方案
2
手工模型搭建预演
手工模型的制作是为了提前熟悉搭建的顺序,对实际搭建过程进行模拟,对搭建材料、构造与力学形变进行尝试探索,以此更加熟悉设计作品的整体结构与细节搭建要求。
场地搭建前准备的1:10手工模型
3
作品正式场地搭建
7月15日到7月18日,团队在成都植物园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现场搭建。成都的天气变化多端,时而炎热,时而暴雨,因此场地情况多变。而厂家预制的竹龙骨误差比预想的更大,以及作品的5m高度与现场人字梯高度差距等,都让现场搭建面临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团队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现场工人师傅的帮助下不断调整搭建方案,最终顺利完成了作品搭建。
放线定位
在4m×4m的正方形场地上建立相对坐标系,根据基础底平面上竖向龙骨的相对坐标值,放线形成坐标定位网格,并对竖向龙骨进行编号。
雨中放线确定竖向龙骨的位置
指导老师王玲标注龙骨序号
龙骨框架搭建
竖向龙骨底部通过麻绳绑接、螺钉栓接的方法与基础地桩相固定,以支撑整体结构的稳定。横竖龙骨的连结会让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但由于竹材料的韧性,部分预制龙骨的尺寸和图纸有偏差,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改造调整。
整体框架逐步形成
横向龙骨可以让框架更加稳定
内外表皮编织
整体表皮的编织强调内外连贯一体,但外疏内密。外部通过竹篾的竖直拼贴营造规整、舒朗的形态,且视线能直接穿透看到内部;内部表皮则重点以竹篾编织出交错肌理,于有序与无序的交错之中展现时光穿梭的流动之感。
以竹片确定表皮弧面
在4米高空进行外部表皮的编织
携手进行内部表皮的编织
植物配置
最初的植物配置方案以紫色与低饱和度黄色的植物作为基调,营造浓厚的科幻感氛围。由于疫情推迟了搭建时间,现场布置时根据植物生长的季节性进行灵活调整。在靠近构筑物及出入口处种植蒲苇与细叶芒,在其中点缀毛冠草,云雾状植物与直线条植物组合变化给漫步其中的游客带来穿梭的神秘感。
植物营造出梦幻氛围
4
最终作品展示
细节展示
细节展示
5
团队成员感想
这次竞赛充满着多样的收获与挑战,设计方案时无数次的讨论修改,建模时反复的推敲,工程图绘制的困难,实地营建的艰辛,但和大家一起努力克服每一个难题的过程对我是十分宝贵的,每一阶段完成工作,内心都是十分充实的。七个多月的时光,让我在设计中另类的成长,让自己迈出从一个“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景观设计学习者到思考建造的现实主义设计师的第一步,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才华
这是一次从概念到建造落地的经历,寒假远程数次头脑风暴,开学每周一起讨论与绘制,中后期我们还因疫情隔离在各个地方,勉强线上一起分工。错过了美丽的春天,正如我们在开始提出的那个美好愿望一样,如果可以用时光的逆转去抚慰缺失的时光与遗憾该多好。概念到落地是件复杂的流程,模型的推敲,施工图的绘制,材料的特性了解等等,都在反复讨论与实践中更加熟悉。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大家的合作,我们在成都的雨和烈日下克服困难完成了最终的作品,看着游客在其中穿行、休息、摄影,我们都觉得十分有意义。在场的作品都非常惊艳与值得学习,我们的技术和能力也还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若还有下一次实践的机会,相信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胡墨涵
成都建造节是我第一次感受把设计从图纸搬到场地的一次活动,让我体会到从一开始对形态设计的天马行空,到画图纸时的细心严谨,再到现场施工时的认真核对这一整个设计建造过程。尽管在活动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同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大家依旧团结协作、不畏风雨,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有老师的细心指导、同学们的互帮互助,我们所有人都在此次活动中有了不小的收获,如在实际建造中如何定点放线、如何定桩立柱、如何绑扎、如何固定等等,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在不断推敲中掌握。
——米玛央宗
这次建造过程可谓是状态百出,所幸也是圆满完成搭建。从一开始的恶劣天气,到竹材的尺寸有误,再到与工人师傅反复且艰难的沟通交流,每一步都促使搭建过程愈发艰难,但大家的齐心协力,高校间的互帮互助,以及专业师傅提供支援,都让搭建变得愈发的明朗清晰。我非常开心有这样一次宝贵的经历,能和同学老师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终完成作品的时候也是有满满的成就感。
——彭赞
始于寒假,止于暑假。半个年头的准备,从概念构思到现场落地,伙伴们共度了无数个夜晚,挥笔了无数次画板,一次一次的组会,老师和同学的头脑风暴,让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完善改进。疫情肆虐的原因,又阻碍了整个项目的推进。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辛勤付出,让项目能够在如此艰巨的条件下得以入围。建造期间,又遭遇成都变幻莫测的天气——高温暴雨接踵而至,大家齐心协力,不惧困难最终完成了作品。看到小朋友和游客在其中游玩的时候,所有的苦与累都烟消云散。同样,在与其他友校对比中我们也看到了差距,学习到了知识,积累到了经验。相信如果有下次机会,一定能做得更好!
——崔向阳
搭建本身就是一场时光穿梭。
——穆维航
致谢:
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的支持,非常感谢王云老师、高亦陶老师、张洋老师、陶传学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相信每个人都能追寻到自己心中的那个时光穿梭机,去往那个自己向往的未来!
更多资讯可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官网~
素材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2022国际花园季组委会
审核:王云、王玲、张楠
编辑:徐畅
交大设计SJTUdesignHub
作品解读 | 桥上的街市:旧铁道桥改造【南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紫金奖 · 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访谈(一)
作品解读 | 今天你发电(运动)了吗?【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游牧计划【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城市充绿宝【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蒸腾时光【中国矿业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下个屋顶见!【江苏政泰建筑设计集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为希望做顿好饭——共享厨房幸福的家【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重建边缘:以苏尔莫纳-卡尔皮诺内铁路和吉齐奥河畔的佩托拉诺镇为例
作品解读丨清凉一下,快来冰岛看看洞穴中的瑰丽景象
作品解读丨渔火相传——浙江省大陈岛镇区乡村设计
作品解读丨UCL UD毕设银奖质疑CBD空间使用权?用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实现城市重构和空间平等!
作品解读 | 从前有座煤气罐——气罐社区营造记【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伞林间——城郊地上站区共享绿用【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都市“手环”【东南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循级利用—H₂O与CO₂变奏曲【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 | 碳路记【苏州园林设计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万物皆有灵:为小动物而设计
作品解读丨崖壁窑洞映斜阳,朱小地设计团队绘制榆林恢弘图景
作品解读 | 对北荷兰循环农业的可能性进行的深度景观空间探索
作品解读 | “挤”出来的空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新园公社——对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微观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郑州大学】第八届紫金奖建筑赛
作品解读丨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走廊!
作品解读丨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城市中绿色生产空间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间中央景观
作品解读|Isomatic 异构体-充斥着色彩和虚构人物的混乱游乐场
作品解读|AQUAVILLE 应对水平面上升的建筑策略
作品解读|一个不完整的无边界地图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Blind Park 盲人公园-把无法看见的变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读|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变化,新的时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读 | 为了农业土地更好的未来(构建农业景观与农业定居点)
作品解读|伊斯坦布尔防灾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读 | 为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个新的维修中心
作品解读|生产环境:“鹿特丹自给自足”(城市农业综合体)
作品解读|“kikai Shien Robotto”生态和能源可再生主题公园
作品解读 | 虚拟与现实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读|你知道废弃的电子产品去哪了吗?
作品解读丨探讨婚姻与建筑的适配性-致我即将分离的恋人
作品解读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挚爱的Mircioiu
作品解读 | 人类回归海洋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吗?
作品解读丨台达杯一等奖竞赛作品解读|积木·乐园
作品解读丨第五届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流动制造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西坡·归去来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逸境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清园春韵---“新宋潮“特色文旅体验中心设计
作品解读丨崇礼OOW竞赛获奖作品赏析:不止于居
作品解读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福建土楼(南靖)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移动创客营地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赏析:游宋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相见故里
作品解读丨开封竞赛获奖作品:开封时间 TIME ON/OFF
作品解读丨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银色田茂 情动预愈--全龄友好的村落式银发小镇再塑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读丨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深度解读——迷宫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