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许世友庆祝80大寿:你是有大功劳的,许:我可以闭目了

2023-11-02     文史风云

原标题:邓小平为许世友庆祝80大寿:你是有大功劳的,许:我可以闭目了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初,邓公来到了南京。

此来,除去公事外,邓公还要特意去看一位老朋友,那便是许世友将军。

这一年,许世友80岁,邓公还特意带了两瓶许世友最爱的茅台酒,要为他提前过80大寿。

酒逢知己

邓公的到来,让许世友非常兴奋。此时,许世友已经退休了,退休之后,许世友特意向上级打了报告,说自己依旧不大习惯北京的生活,还是愿意到南京来居住。

他住在南京自己的小院子里,每天种花种菜,偶尔还和老朋友们外出打猎,生活过得倒也惬意。

在公共场合,许世友则让自己尽量少露面,偶尔有人请他去参加一些重大活动,许世友都是婉拒。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退下来了,就应该把机会让给新人。

不过如此一来,他和过去老朋友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许世友这辈子豪爽仗义,广交朋友,和过去的战友们感情很深,一直盼着和大家好好聊聊。

所以,像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之前路过南京,都特意去看望了许世友。

1985年,邓公动身南巡之前,也惦记着许世友,所以还特意让人去告诉许世友,自己要来,要专程去看他。

许世友非常激动,立刻又让人给邓公带话说,自己要亲自到火车站去迎接。

不过,邓公记挂着许世友身体不好,所以连忙叮嘱他,不用来接,等自己到了,一定第一个通知他,许世友这才安心的待在家里。

就这样,盼来盼去,时间来到了1985年2月1日、

这一天,许世友终于接到了邓公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

许世友匆匆换了衣服,便出了门。

待他见到邓公之后,邓公笑眯眯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贺寿礼——两瓶茅台,对他说:“今天我为你祝八十大寿,带来的茅台酒是八十年陈酒!”

许世友哈哈大笑,对邓公说:“酒越陈越香呀!”

许世友之前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减少了饮酒的次数,也唯有在这种故人相见的高兴时刻,他才能举杯畅饮。

酒过三巡之后,两人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一些过去的事情、

说着说着,话题便讲到了张国焘身上。

其实,许世友心里一直有个心结,是关于张国焘的,这个心结在他心里已经48年了。

这么多年,许世友很少对外人谈起,但是邓公却一直很清楚这位老战友内心的想法。

趁着这次喝酒,邓公便郑重的对许世友说:“你在反张国焘错误上是有很大功劳的。”

听到邓公这句话,许世友先是一愣。随后,紧紧的握住了邓公的双手,说道:“您这句话解除了我48年来郁结的心病,我死后也可以闭目了。”

不过,这真让人好奇,许世友一向是个襟怀宽阔的人,到底是怎样严重的事情,竟让他48年来放不下呢?

陈年旧事

这件事情发生在1935年。

那一年红一方面军经过艰苦的长征之后,终于成功的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然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对这件事情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一直想要做红军队伍里的第一人,把权力全都收归到自己的手中。

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出现,总让张国焘觉得,他们是要夺自己的权。

而且,在后续的战略上,张国焘和毛主席之间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毛主席认为应该北上,可张国焘却想着南下。

毛主席指出,现在南下,就是一头钻进敌人的陷阱,红军人少、兵力差,根本没有办法在南方的敌人大本营开辟根据地,可张国焘就是听不进去。

1935年8月30日,红军来到了一片茫茫草地,此处沼泽遍布,极其危险。

为了保证部队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照顾张国焘的情绪,大部队分为两部分,张国焘所带领的是左路军。和他一同带兵的,还有朱德、刘伯承。

现在,前有草地,后有追兵,情况已经万分危急、

谁也没想到,张国焘居然在这个时候,又端起了架子。

左路军走到一处河流时,张国焘忽然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借口,说河水上涨过不去了,要求原路返回。

朱德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猝不及防,朱德更是心急如焚,费尽口舌,也说服不了张国焘。

为此,朱德还专门让自己的警卫员,牵着马下河丈量河水的深度,以此证明过河完全可行。

然而,张国焘却耍起了无赖,一口咬定不能过。

此时,左路军中绝大部分都是先前红四方面军的人,他们更加认同张国焘的领导,而对于毛主席等人却还不理解,甚至由于张国焘之前刻意的洗脑,对红一方面军的同志存在误解。

所以,张国焘这么一闹,红四方面军这边有不少人支持他。

少数只能服从多数,张国焘就这样实现了自己阴谋的第一步,分裂了红军的两股部队。

随后,张国焘给毛主席等人发去电报,言语之间要求另立中央,希望所有人服从他,还要求大部队必须跟随自己南下。

张国焘

这无疑是对革命的背叛。

可是,事态紧迫,张国焘手中又握有部队,一时之间竟也对付不了他,事态陷入了僵局。

到了9月9日,眼看中央不肯松口,张国焘竟然丧心病狂,决定对红一方面军下手。

他给陈昌浩发去了电报,要求他这位曾经的部下采取行动,迅速带领部队同自己汇合南下。

甚至暗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扣押毛主席、周总理等人。

生死攸关

如果他的歹毒计划成功,恐怕中国的历史将会整个改变。

但不幸中的万幸,这封电报被叶剑英截获了。

叶剑英看到电报之后,大惊,于是连夜驰奔,把这个消息带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

叶剑英

毛主席听罢之后,当机立断,决定立刻带领部分军队北上,避免更大的损失。

张国焘的计划就此破灭。

只是,毛主席、周总理虽然脱险,朱德、刘伯承却还和张国焘在一处。

由于之前阴谋未能成功,张国焘更是恼羞成怒。

他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朱德与刘伯承二人,彻底掌握军队的控制权。

然后,再想办法说动苏联那边,确立自己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然而,朱德与刘伯承,也是久经沙场,战士们对他们两位非常尊敬,张国焘要怎么除掉他们俩呢?

思来想去,张国焘认为,最适合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自己麾下的许世友。

许世友

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张国焘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性格直率的许世友,对张国焘一向言听计从。

而且,许世友本人武艺高强,他手下还专门有一个手枪营,最适合执行这个暗杀计划。

就这样,张国焘便把许世友秘密的找来,告诉他有个重大任务,要交到他的手上。

当时的许世友尚且稚嫩,政治经验不足,虽然外面闹成了一团,但许世友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听见张国焘要交给自己重要任务,许世友心中还非常骄傲,连忙向张国焘保证,不管多么艰难的任务,自己一定做到。

当然,许世友此刻还认为,这个重要任务大概是针对国民党部队的。

万万没想到,张国焘是要拿自己人开刀。

许世友

所以,等张国焘说出是要让他去暗杀朱德与刘伯承的时候,许世友的内心顿时乱了。

因为平时张国焘对许世友百般照顾,所以,许世友的确很感激他。

可是,许世友并不是一个是非不分的人。

他很清楚,朱德和刘伯承都是我党的骨干,对革命是有大功的,杀害他们无异于引起内乱。

许世友参军,为的是报效国家,拯救黎民,可不是为了跟着张国焘打内战的。

许世友当时便要开口拒绝。

但是,张国焘还留有后手,他见许世友犹豫,立刻又从门外叫进来一个人。

这个人是张国焘的心腹,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保卫局局长的马煌。

许世友心中暗叫不好,这明显是冲着自己来的。如果自己敢说出什么拒绝的话,那么,张国焘为了保守秘密,肯定会让自己先死在这个屋子里。

为了能继续和张国焘周旋,许世友便咬牙答应了下来。

不过,张国焘因为许世友此前犹豫,已经对他有了戒心。

原本,他打算让许世友亲自带队执行任务,但现在他改了主意,让马煌带队,只是带的人还是要从许世友手下挑。

马煌的计划是直接在朱德和刘伯承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就算他们身经百战,可是在孤立无援之下,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

许世友听得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绝不能为虎作伥。

许世友

化险为夷

许世友回去想了整整一夜,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现在,不能公开的和张国焘对抗,他的势力太强了,但是,要保下朱德和刘伯承一命,却还有希望。

朱德很快叫来了自己最信任的警卫营长,交代了他一个秘密的任务。

第二天,马煌果然如计划中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山谷设伏、

可是,马煌这边下达指示之后,他带的几个战士却迟迟没有回信。

张国焘在外等的焦急,直到晌午时分,马煌才火急火燎的冲回来报告说:他们没能杀掉朱德和刘伯承。

因为,他们在山谷埋伏的时候,竟然遭遇了一伙土匪。

现在,参与执行任务的二十多个战士,都被绑在了破庙里。

张国焘一听计划失败,勃然大怒,又担心节外生枝,赶紧让许世友带上兵马,让马煌指路,一行人赶到了破庙。

战士们都告诉张国焘,这次计划倒了大霉,谁也没想到,这山里盘踞已久的土匪,居然敢对红军下手,对方人多势众,他们二十几个人根本就对付不了。

张国焘气的在破庙里来回踱步,许世友假意劝慰张国焘说:这次不成,还有机会。

可张国焘仍然懊恼不已,突然,他把目光移向了站在一旁的马煌。

原来,张国焘注意到,马煌居然毫发无伤。

难道说,这次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马煌放走了朱德和刘伯承吗?

朱德

张国焘越想便越怀疑,他认为,事情走到这一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于是,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张国焘突然从腰间拔出手枪,对着马煌连开几枪,马煌当场倒在血泊之中。

许世友看得心惊肉跳,同时又暗暗为朱德和刘伯承松了一口气,也为自己松了一口气。

暗杀偏偏遇到土匪,这当然不会是巧合,但更不会是马煌的手笔。

事实上,这是前一天晚上,许世友安排好的计划。

他知道,张国焘根本不熟悉附近的地形,对于土匪出没的动向也一无所知,这正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只要打着土匪这个幌子,让张国焘失去动手的机会,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这一次计划闹得沸沸扬扬,张国焘必然也不敢短时间内再次下手。

后来张国焘南下受挫,在重重压力之下终于同意带兵北上会合,这是后话了。

可以说,许世友急中生智,救了朱德和刘伯承一命。

再往长远说,他这是化解了我党的一次生存危机,这也正是为什么邓公对他说,他立有大功劳。

只不过,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许世友一直没有办法释怀。

虽然他选择弃暗投明,可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确是张国焘的铁杆。

他也曾经盲目的信任张国焘,甚至,为此对毛主席产生过偏见。

一想到自己年轻时险些误入歧途,许世友就后怕不已,万一当年真的轻信张国焘的话,自己岂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罪人?

因此,这些年来,每每想到这件事,许世友心中就七上八下。

不过,他所有的心结,在这次面见邓公之后,终于全部化解。

历史会让每一个人的人格得到证明,小人永远是小人,而英雄永远是光明磊落的英雄。

参考资料:

温伯陵《许世友的三次命运转折》

张国焘《我的回忆》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3d5fc4c80cbb8a0edff77e6484a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