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到机械发达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都因此有了长足的提升。穿越时间的长河,“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等过往的空想都借助科学的力量逐步照进了现实,天马行空的科学家们自然也没有忽视大胆的“换头”设想。
很多人对“换头”的了解还停留在《聊斋志异》里的“陆判换头”。在那个故事里,地府的陆判官略一施法,就为朱尔旦的丑妻换上了大美人的头。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地探索了近60年,才逐步揭开了相关技术的神秘面纱。
率先开启换头探索的是一位苏联科学家,他在1959年将一只小型犬的头部镶嵌到了一只牧羊犬的身体中,构建了一只双头狗。完成了所有的血管和神经接驳后,这只双头狗恢复了嗅觉和味觉,甚至可以自由活动。然后由于排异反应,它的生命只维持了四天。
此后几十年间,科学家们借助实验小鼠、实验狗进行了无数次模拟,一步步理清了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直到2016年,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团队才带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们为这场实验筹集了7000万资金,准备了先进的仪器和高度严格的全低温无菌环境,一位肌肉萎缩的俄罗斯程序员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
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后,那位程序员的妻子却意外怀孕了。考虑到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临时决定退出这场高风险的手术。无奈之下,任晓平团队只好将目光放到了和我们同为灵长类动物的猴子身上。
任晓平团队在零下15摄氏度的密闭环境中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后,换上了新头的猴子终于缓缓睁开了双眼,它对着科研人员们发出了微弱的吱吱声。而这也让这场实验被贴上了成功的标签。不过,这只猴子随后很快就陷入衰竭,科研人员们不得不当晚就帮它结束了生命。
尽管过程一波三折,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任晓平团队的实验还是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国际著名外科医生卡纳维罗教授认为,这验证了换头的可行性,还昭示着一种“长生的希望”。同样,质疑的声音也有很多,人们担心这样疯狂的技术一旦真的落地,会对伦理道德带来难以挽回的冲击。
事实上,长生的野望已经催生出不少疯狂之举。为了生的微渺希望,全球已有3000多人选择沉睡在零下196度的液氮罐里。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杜虹就是其中之一。而在这三千余人中,迄今没有一人如期醒来。
就现阶段而言,换头和人体冷冻都显得太过超前。相较之下,还有很多科学家走上了常规的物质干预和基因编辑的道路。哈佛Paul.F老龄研究中心主任辛克莱尔教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2013年时,他曾发现了赛乐瑞类因子能减慢小鼠老龄问题的到来,拉长其生存期三成。他认为生命的终结是可憎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但需要很多年。
物质干预只是相对表象的选择,以色列科学家们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在了基因上。他们2020年底发现,只需让SIRT6基因过度表达,就能让小鼠多活3成的时间。
有趣的是,SIRT6也是赛乐瑞类因子的作用靶点之一。后者的科研近两年也不断走向成熟,哈佛大学的2月初公布的新进展中,就连8旬老人借此干预后都呈现出了生物年龄减少的特征。强势科研背书下,其同名落地成果已经借亰东国际大举进军我国市场,传言李嘉诚、潘石屹都是此类技术的拥趸。
此外,还有科学家发现,利用高压氧舱干预也能取得理想成果。国际歌星贾斯汀比伯了解后一口气准备了2台,在家里和工作室都进行了布置。不过其门槛太高,国内也就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能看到“O2ARK”高压氧舱的身影。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辛克莱尔教授的看法无疑是更科学的。我们追逐了千万年的长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换头、人体冷冻乃至基因编辑等技术无疑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但当时间线拉得足够长,它们未必不会迸发出比之赛乐瑞、高压氧舱更大的能量。
至于人们担忧的伦理问题,似乎并不在科学家们的考虑范围内。对此,任晓平教授毫不避讳地说道,“伦理的最基本要素是生命”。他认为,如果科学家们一开始就被这些问题束缚住手脚,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机会活过40岁。
目前,全球各地都有实验室在为突破自然的寿命限制而努力。这群科学家们免不了要走许多弯路。毋庸置疑的是,一定会有一些了不起的成果从中诞生,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