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以地区大国自居,近年来在领土问题上一直推行扩张政策,导致该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很糟糕。而中印关系近些年来每况愈下,就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边界主权问题纠纷。印度在难以占到中国便宜的情况下,近期又开始动歪脑筋,企图通过采取其他办法迫使中方在边境问题上做出妥协。
近年来,印度一直对在印中企采取极端打压措施,并将中企在印度的营商环境与两国边境问题进行挂钩,企图迫使中方为维护企业利益向其做出让步。拿在印中企相要挟,要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妥协,印度大头梦做得真甜。
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日前,印度最高产业政策官员辛格表示,如果中印两国边境问题上保持和平,印方可以放松对中国的投资审查。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谈及中印关系时也表示,“印方不愿意既对华发生军事摩擦,又推进对华经贸关系”。苏杰生说,除非中印解决边境争端,否则两国其他领域不可能正常化。
辛格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一旦印方认为中印边境紧张局势已经稳定下来,那么印度的投资规则将有可能会改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中印两国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商贸来往。辛格还指出,在过去的2023年,中印边境并没有大事发生,所以印方在表达商界普遍的愿望,期待情况会稳定和改善。对此,路透社说,这是印度首次发出信号,谈及实施4年的限制措施可能会取消。
尽管辛格并没有给出取消对中企投资限制的时间表,但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与中国这场的经贸和投资来往的渴望。毕竟,在中印关系持续恶化之际,印度将对中企的投资限制,作为其制衡中国的一种政治手段。现如今,他们罕见主动向中方释放“愿意取消限制”的信号,这不是服软是什么?
当然,如果外界简单地认为印度此举就是希望缓解其对华紧张关系,那就太低估他们的狡猾性格了。其实,印度对中方释放相关积极信号,除了希望加强对华商业连其外,还企图对中方进行施压。
辛格在发言中说出这话的意思就是:印度不能一边让别人蚕食自己的边界,一面给予来自那里投资红地毯的待遇。只是,这不太像是印度的思维。因为1962年以来,印度一直是主动挺进蚕食的,从没见过阿三主动后撤,除非挨揍了以后。
无独有偶,印度外长苏杰生日前也做出过比辛格更极端的表态:“除非中印解决领土争议,否则两国其他领域关系不可能正常发展。印度不能既对华发生军事摩擦,又推进对华贸易关系”。由此可见,印度向中方释放放松投资限制的信号,其实就是企图以此为条件,迫使中方在边境问题上做出让步。
在此之前,印度一直在自欺欺人,谎称该国对中企的打压“与当前的中印关系无关”,但苏杰生和辛格的相关表态,其实已足以说明他们早就将两国商业交往与边境问题扯在一起。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近年来外界一直质疑印方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举动,背后存在其他考量。而印方相关官员近期的表态,恰好证明外界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显然,是印度自己的官员揭开他们的遮羞布,坐实了其打压中企,就是为迫使中方在边境问题上对其做出让步的阴谋。其实,印度某些官员在发表的言论,就已经折射出该国在对华商业交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因为印度在经济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等方面,离不开来自中企的资金和技术的合作。所以说,中印关系长期恶化,受到损害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自己。
而中方在边境问题上拒不妥协的态度,就是印度方面狗急跳墙公开其打压中企真实意图的主要原因。他们显然就是把一些之前藏着掖着的话摆在了桌面上,甚至有种垂死挣扎的意味,就是希望通过发出威胁的方式迫使中方就范。不过,从外交部的表态看,不管印方这大头梦做的有多甜,也不可能变为现实。
其实,对于印度的咄咄逼人,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这些年来,在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我们似乎总是被印度锲而不舍的蚕食着,我们不能常年被动防御呀,我们也要主动出击才行。
因为,印军的每一次越界、对峙和冲突,印度方面从没有受到过严厉的惩罚,没有什么太多损失,也没有很疼的感觉,反而是经常占到便宜。所以这些年,即使面临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双重战略压力,他们也不太在乎。
即使每次对峙以后双方同时撤退和脱离接触,印度方面也绝不会领情和被感化。即使是加勒万冲突,印军也从没有承认他们的失败,反而认为他们获得了多数对峙的胜利,让印度越来越有心理优势。因为印军似乎感觉到,即使我冒进的时候运气不太好、踢到中国铁板上,有一些损失,那么我及时退回来就行了,中国绝对没有胆量越境追过来惩罚我。因此无论我怎么折腾,最终结果都是安全的。
所以,基于以上心理优势,在未来,印军不可能偃旗息鼓,不太可能停止蚕食政策。
哪能常年被动的反蚕食,我们也要主动出击才行。我们可以同样蚕食过去,中印有上千公里的未定边界,中国的力量显然超过印度,进行一定的反蚕食斗争,就足够印度头疼和手忙脚乱的。
有一句古语说的好:“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对于边境争端,需要让对方每天担心才行,不然单纯被动防御的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