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 | 四家典型国际工程企业考核、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措施一览

2022-08-26   走出去情报

原标题:对标 | 四家典型国际工程企业考核、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措施一览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作为八大改革重点之一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与企业经营层管理层、基层直接相关。

【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 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2. 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3. 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

4. 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5. 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

建筑央国企作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排头兵”“领头羊”,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冲锋在前。本篇以【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中【考核、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为重点,盘点梳理四家国际工程企业改革措施。

华电海投

打造多样化激励机制、拉开同岗收入差距、拔高专项奖金额度

华电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构建能力贡献分配机制。完善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分类确定工资效益联动指标,有序探索建立工资总额备案管理机制;利用国际岗位评估系统,对本部58个岗位进行评估打分,根据评估结果形成不同的岗位价值,为实现“以岗定薪”提供基本依据。

强化绩效考核激励。加大部门述职考评和员工绩效考评力度,提高浮动工资占比至60%,同岗级员工收入差距最高达到20%。华电印尼玻雅公司结合合资公司特点,与第三方人力资源专业机构合作,实现对中方和外方员工360度绩效考核全覆盖。

围绕绿色转型进行正向激励。制定《境外投资项目开发奖励办法》,新能源项目专项奖金最高达120万元。

完善多样化激励机制。向境外一线员工发放疫情补贴,适当提高节日期间补贴标准,极大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热情;制定表彰奖励管理办法,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形式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褒奖,营造见贤思齐、崇尚先进、争做先锋的企业风尚。

中国土木

业务考核精准化、差异化,合理拉开管理人员薪酬差距

建立分级分类、“一国一策”的差异化境外单位考核体系,根据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主营业务等因素将所属单位分为境外一类、境外二类、境内一般、勘察设计、投资管理等七类,每个类别在不同基本运营类指标基础上,分别设置个性化的战略引领类和管理类指标,体现出不同的考核导向和管理要求。

通过差异化、精准化考核,合理拉开管理人员薪酬差距,同职级负责人之间的绩效薪酬差距最大可达3.8倍,激发了各级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中工国际

工资绩效联动、“贡献越大,收入越高”、构建基于股权的利益共同体

中工国际以“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为原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力动力显著增强,仅用短短两年就逆转了业绩下滑的趋势。

完善工资效益联动机制。2020年面对业绩下降、工资总额不足的情况,中工国际没有“一刀切”全员降薪,而是分层级、分业绩精准施策。公司高管带头降薪,降薪幅度最大;业绩达标的子公司保持原薪酬水平不变;对克服疫情困难、长期驻扎海外现场的优秀业务骨干调增薪酬,践行薪酬分配向一线业务员工和急难险重岗位倾斜的原则,极大地提振了一线骨干的信心和战斗力。

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建立“贡献越大、收入越高”的分配导向机制,加大对勇于担当、业绩优秀人员的激励力度。2021年中层以上浮动薪酬占比超过60%,经理层年度收入最高和最低者相差达5倍。

构建基于股权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平台优势,成功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对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200多名人员进行激励,使激励对象与公司业绩深度捆绑,实现了骨干员工与公司共赢。

东方国际

探索“高绩效文化”、引导业务单元“赛马”竞争、按业绩算薪酬

所谓高绩效文化,其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围绕追求优秀绩效,直观呈现就是关键指标设置。东方国际以绩效目标形成经营“指南针”,鼓励全员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指标体系更加突出“导向性”。东方国际坚持“公司战略导向哪、绩效考核就指向哪”,持续深化“效益+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划定“亏损项目重罚”红线。在指标设置上,进一步突出人均营收、人均利润、人均劳动生产率等人均业绩指标,全面推行人均指标部门间横向评比插值计分,引导各业务单元“赛马”竞争。

指标内容更加凸显“差异性”:

1. 针对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指标既强调“一岗双责”、风险防控“共性”,又根据分工不同体现生产经营业绩、年度重点任务“个性”;

2. 针对业务单元,根据其履约任务、在手合同、收尾攻关等不同阶段性重点任务,分别加强履约指标、新生效合同、收尾质量等考核内容;

3. 针对培育企业,“一企一策”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如对业务类企业注重规模和效益的考核,鼓励“外延式”增长,对设计类企业注重设计咨询能力、行业影响力等,引导“内涵式”增长。

指标数值更加体现“挑战性”。以公司年度目标为基准量身定制“摸高指标”:

1. 经理层成员业绩指标按120%-140%分解

2. 业务单元业绩指标则按120%以上分解下达

3. 针对培育企业,其关键业绩指标按年度增长150%以上设置,以“高目标、高绩效”形式鼓励全员积极“挑战”。

契约化管理,“按业绩算薪酬”。以契约定责赋权明利,经理层成员一人一岗签订《任期契约书》《任期业绩考核责任书》《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明确业绩薪酬目标,实现“按业绩算薪酬”。全体干部员工签订《岗位合同》《年度岗位目标书》,明确考核规则。

资源配置“市场化”:

1. 部门层面,对新市场、新业务、新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业务单元予以更大政策、人才支持,业绩考核末位的业务单元或被撤销。

2. 职工层面,制定《员工内部流动管理办法》,促进员工岗位“双向选择”,形成内部“人才市场”打破流动壁垒,实现“岗得其人、人适其岗”,有效保障重大关键项目及重点岗位用人需求,年均人员内部流动比例超6%。

薪酬兑现,以“较真逗硬”为准绳。既奖励“全能冠军”,也奖励“单项冠军”,对业务单元中营收规模最大、人均利润最高、单个合同金额最高的部门,以及取得超额利润的合同项目予以专项重奖,对触碰“盈利导向”红线的则予以重罚。对培育企业中业绩增长突出的,予以专项奖励及工资总额和用工总量倾斜。以业绩为标尺,东方国际内年度考核最优和最差部门的人均绩效奖励相差达3倍以上,中层领导人员绩效薪酬差距最高达到5倍,全员绩效薪酬差异化系数更是达到1.48

岗位竞争,以“优胜劣汰”为法则。坚持以业绩为“选人用人”重要标准之一,开展中层领导人员“起立再坐下”,选拔任用长期奋战一线、业绩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竞争上岗和不合格退出成为“常态”,2021年中层领导人员退出比例达29%。根据业绩考核结果调整干部员工岗次档级,通过待岗、内退、协商解除等方式实现末等调整和不适应退出,年度考核末两档人员占比达到7%。

职业发展,以“绩效为先”为路径。建立以“绩效”为重要参考依据的职工价值认同体系和成长通道,在专业职务的评聘中要求绩效考评优秀,工作业绩突出,并设置“所在部门业绩考核是否末位”和“个人参与项目是否亏损”两条红线。以制度明确年度绩效考评等级“B级”以上职工,方可参加年度公司及以上等级先进荣誉评选,各类培训机会也向绩优者倾斜,若职工所在部门亏损或个人绩效考评等级低于“B级”,则不向其发放自学成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