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皇帝的助手,也是皇权的杀手,是一个必须要被干掉的绊脚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职位就被废除了。
丞相这个职位其实是西周封建制的遗产,与帝制结构的要求不相符。在士族集团的推动下,外朝与内廷历经千年的权力搏杀,才最终让丞相彻底“退休”。
要准确把握丞相这个职位的本质,我们先从国家权力结构谈起。
国家权力结构的二元对立:“朝”与“廷”
西周是一个宗法社会,它以“家族”为权力中心,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分层治理模式。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权力的是王室、公室、卿室等家族,而不是某个在位的王、公、侯。
比如周王室,天子和姬姓宗室子弟共同管理天下。权力怎么分配呢?天子掌管“祭祀”和“征伐”,其它的权力都交给宗室。宗室又推选一名代表人掌管权力,这个人就被称为“宰辅”、“辅相”、“总宰”、“卿相”、“家丞”、“丞相”等等。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国家权力二元结构:以宰辅为核心的“管家班子”,就被称为“朝”,也叫“外朝”;以国君为核心的“主家班子”,就被称为“廷”,也叫“内廷”。
外朝和内廷一起构成完整的权力结构——朝廷。
打个比方,内廷就像是董事会,皇帝就是董事长;外朝就像是管理层,丞相就是总经理。
既然如此,一个负责决策,一个掌管执行,多么精巧的设计啊,为何皇帝们非要埋葬了丞相呢?
因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想把自己的手伸进对方的口袋里,丞相想要皇帝的决策权,皇帝想要丞相的管理权。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三部曲:“廷”力压“朝”
秦朝建立后,以家族为核心的分封制结构被淘汰了,天下进入“郡县制”模式下的帝制结构时代。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大一统、中央集权。
这时候,权力分配的矛盾,从中央与地方,转变为中央权力结构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拉开了历时千年的权力搏杀。
- 1.第一阶段:汉武帝的一亩三分地
汉朝初年外朝掌握了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权力,皇权萎缩得很厉害。试想一下,天下已经统一,征伐事宜也用不上皇帝操心。祭祀那玩意儿虚得很,哪有权力实惠?
于是皇帝沦为丞相的附庸,每天就干一件事:外朝将重大决策形成文书交给皇帝,皇帝“点头yes摇头no”,跟个木头人差不太多。
至于为何如此决策,决策以后如何执行、如何监督管理,皇帝一概不能参与,甚至一无所知。
皇帝除了跟秘书聊聊天,跟嫔妃做做游戏,毫无存在感,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没劲。于是汉武帝发出一声怒吼:俺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在内廷搞第二个外朝,俗称“内朝”,由皇帝直接领导,把外朝的大权夺回来。
他设立了侍中、常侍、给事中、博士等官职,用一些低级别的官员帮他建立一个决策中心,并下令:以后所有公文必须先送到皇帝的秘书处(尚书台),由皇帝先审阅批示,而不是先交给丞相。
这个举动事实上剥夺了丞相的决策大权。
他又设立司隶校尉、刺史、中都狱等机构,这些机构不受法律约束,不接受外朝的管理,唯皇帝马首是瞻。
这个举动又剥夺了外朝的司法、监察大权。
他又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羽林军,性质属于保安队,编制却跟军队无二,太尉无权管理。
这个举动等于弱化了外朝的军权。
如此上下其手,他的“内朝”与“外朝”相抗衡,形成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外朝逐渐架空为内朝的执行机构。
- 2.第二阶段:光武帝的公田变皇田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更上一层楼,他直接从法律上固定了尚书台作为外朝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
尚书台原本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此举表面上是撤销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其实不然。
首先,尚书台制度完全架空了司徒(丞相)。
如果说汉武帝是另起炉灶抗衡外朝,光武帝则是直接废掉了外朝,以司徒为首的三公(丞相、廷尉、御史大夫)彻底沦为荣誉职务,从决策到行政,所有的权力都被打包给了尚书台。
其次,尚书台是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机构。
对内,尚书台依然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尚书班子协助皇帝做决策参谋,而不是替代皇帝、丞相做决策。
同时,决策后的执行,也有尚书台各曹直接对应外朝各部,从而将执行、监察也一并控制于皇权之下。
所以,尚书台制度表面上看是皇帝的“大公无私”,其实是这是“公田变皇田”,外朝的丞相班子沦为普通办事员了。
- 3.第三阶段:隋文帝的麦田收割机
不过,以丞相为代表外朝哪里是任皇帝搓揉的面团?他们也要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要怎么做呢?偷梁换柱呗。你皇帝再牛叉也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咱打不过你,但可以慢慢掏空你。
比如尚书台的尚书令、尚书仆射,随着皇帝们的能力减弱,他们手上的权力越来越大,并逐渐跟外朝合流,一起玩弄皇帝。
皇帝们一看,那哪成?再设一个中书省对抗尚书省“变节”的家伙们。不久,中书省也变质了,那就再设一个门下省。
看起来是皇帝们的被动防守,却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权分立”的模式。这下有意思了,权力分化严重,根本不可能恢复以丞相为核心的权力机构了,皇帝的重要性从此凸显出来。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以三省相互牵制的朝政结构正式形成,一家独大的“丞相制”,被群雄纷争的“宰相制”代替。
这个变化最大的好处就是,皇帝可以利用宰相们的任免,以及他们内部的矛盾,将所有的权力都收割了。
丞相制的退出历史舞台,以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标志着朝廷二元对立权力结构的终结,也标志着皇权从此逐步走向独裁。
元朝和明朝初年,虽然丞相制度复辟,但历史进程已经使相权不再具备对抗皇权的实力,皇权也绝不会容许第二个权力中心的复活。
这就是朱元璋很快就废弃掉元朝丞相制度的原因。
皇权走向单极霸权的助手:士族集团的兴起
如果放在西周,汉武帝根本不具备对抗相权的实力,可那时候他有个非常好的条件:士族阶级还处于萌芽阶段,除了半吊子的外戚势力,尚无强势的政治集团对抗皇权。
正是这个历史条件,为汉武帝建立内朝官制度创造了机遇。
汉武帝后期,士族集团迅速走向豪门化的征途,这个强大的势力,阻止了皇权独裁的进程。
到了魏晋南北朝,豪门化的士族集团再次升级,幻化为恐怖的“门阀集团”,此时皇权几乎沦为门阀家族的附庸。
但,豪门化也好,门阀化也好,外朝的权力机构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皇权虽然零落了,但外朝很难形成以某个家族为核心的长期利益集团。
直到此时,三省六部制代替丞相制才具备了诞生的条件。
隋朝的科举制,是彻底葬送门阀集团的利器,从那时起,一个新的阶层——庶族集团(也叫寒门士族集团)走向了历史舞台中央。
庶族集团缺乏家族资源的积累,他们注定会成为皇权的附庸。从此,皇权独裁可以开足马力一路高歌猛进了。
这个过程可以很清晰地表明:士族阶级才是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幕后推手,它发展到某个阶段,就决定了皇帝与丞相的特定关系。
从这个角度讲,皇帝和丞相其实都是演员,他们的命运早就由士族集团这个导演事先设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