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隔40年的哪吒看两代人的教育

2019-08-12   时代邮刊

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哪吒闹海》1979年5月19日上映,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7月26日上映。两部动画片相隔了40年反映出来的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

79年版的《哪吒闹海》,哪吒的妈妈简直不是个人物,而是个道具,几乎没有戏份;李靖这个爸爸的角色是非常的窝囊,对外逆来顺受,对孩子反而横了吧唧;太乙真人反而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的形象;哪吒就是海贼王身边有一群小伙伴;敖丙就是一个纯恶棍的角色。

作为70后和80后的动画片,这里的角色很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那个年代父母都是双职工,也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教育也基本上都是喝骂夹着棍棒,没有今天这般讲究。

在中小学里边,有一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当老师,像太乙真人这样的好老师还是非常多的。那时候,在周围院子里、胡同里也有很多的小伙伴,大家也不用像现在上这么多的课外辅导班,自然就会形成圈子,也就自然产生了哪吒这样的孩子王。而夜叉敖丙这样的坏蛋,就是在胡同里敲诈低年级学生零花钱的小混混,受了欺负的孩子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哪吒式的大哥出来帮他们主持正义。在那个时代,男孩和父亲的关系普遍都不怎么好。哪吒白衣如雪横眉冷对:“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成就了一代人对于叛逆的全部理解。

而40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无丧偶式育儿。李靖夫妇按照今天的标准,被打造成了完美父母。李靖,伟岸而有担当,默默地帮助孩子去解决一切的困难。哪吒的妈妈也从道具升级为女一号,名字是殷夫人,定位是一个工作繁忙的女强人,但还是尽量抽时间来陪孩子。在教育的理念上,妈妈主张散养,爸爸主张“鸡娃”,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太乙真人的定位还是一个老师的形象,但是,变成了丑角,哪吒傲娇的一句:“你能教我什么?”充分反映了当今在各种信息渠道的加持下,孩子的视野和知识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敖丙的定位也不再是小混混,而是和主角哪吒相对:一个是不守规矩,但是渴望被接受的坏学生;一个是内心狂野,但是压抑自己的标准的好学生。

影片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孩子和父母而是和周围的环境,90后、00后、10后独生子女为主,高楼大厦又把孩子从空间上孤立了,而一个接一个的辅导班把孩子们从时间上孤立了。虽然享受到了更多父母的关怀,但是越来越不会处理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了。孩子们变得更加的孤独了,乾坤圈是一个隐喻,代表了社会的规则。

小的时候我们觉得,被它束缚,非常难受。但是,当真的没有了规则,得到的不是自由,反而是迷失和灾难。最后,少年哪吒把乾坤圈戴在了手上,相当于接受了规则,更能很好地适应和利用规则,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

对比两个动画片的简介,或许会认同上面的观点,或许你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来源:翩翩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