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今年20多年斗转星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时代进步的大背景下,中国名校的发展趋势也难免不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国从2001年人均GDP仅为1053美元的赤贫国家一跃成为人均GDP超过12500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距离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13205美元的门槛值只有一步之遥。虽不可与美国70000美元相提并论,但放眼全球,中国已不再是一无所有、需要无限仰望国外的穷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发展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国家战略上顶层设计到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多种因素都对中国名校发展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8年5月4日,国家领导人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振聋发聩之声不绝于耳,承载着中国人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名校梦想的985工程横空出世,成为继1952年院校调整之后中国最重量级的高等教育国家战略。经过20多年的落地实施,中国社会对985以及211的认知逐渐深入民心,从上到下全民开始意识到985、211 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985工程推出后,某些非985工程开始走上没落之路,而以前被中国人民忽视的985名校在国家意志力的背书下逐步被民众认清。
2017年双一流国家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推向高潮,也对中国高校发展格局产生新的影响因素,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拥有将近3000所大专院校,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无法对所有院校一一赘述,但对于最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所名校随时代的沉浮可以进行深入剖析,洞悉高等教育变革之本质,同时亦可服务于广大高考学生志愿填报,既具有情怀性也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大门缓缓向世界打开,但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国一片赤贫。当1995年的日本人民享受着高达3万美金的人均GDP时,中国人还在300美金的非洲水平线上挣扎。因此但凡和外语、涉外、国际沾边的都是中国人民趋之若鹜的选择,也流传出了90年代初对外经贸和北大抢状元的历史传说。虽然现在找不到数据支持这个说法,但也可见当年涉外类院校的火爆程度。于是1990年代到2000年前后,包括北外、上外、对外经贸、广外,甚至北二外、北京语言大学等在内的各个外语类院校的招生都异常火爆,进入这些院校的学子堪称当年的天之骄子,即使是现在看来双非或者四非的部分院校,分数都高于不少985。其中最值得说的是鼎鼎大名的外交学院,2001年的录取均分竟然高于理科高于北大、文科高于清华、人大、复旦,盛极一时。当然,那时候985刚刚诞生,尚未深入人心,老百姓还体会不到985的香。
2000年左右另一派火爆的院校是以北邮、南邮为代表的风口上的部分行业性工科院校。20多年前,北邮赶上移动通信大爆发的风口,其通信工程分数直逼清华,理科平均分数可以和同济谈笑风生,吊打清北华五以外的几乎所有985。南邮也吊打一半以上的985。
另一类则是以中青政、外交学院(对外交学院又出现一次)等为代表的特殊性质学校。由于毕业出路等特殊原因,这类院校的分数也极为顶尖,常常与清北、华五华山论剑而睥睨天下。
由于当时的报考制度以提前估分填报志愿为主,不确定性过多,包括清北在内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都常常存在各种偶然性,清北压一本线招生也绝非罕见之事。回过头来看,其实估分填报志愿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让很多高分考生在偶然性下从名校跌落到野鸡大学,但也为非名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生源。而现在平行志愿之下,高分考生跌落野鸡的概率极大降低,但也让高校生源严重固化。时至今日,复旦交大的最高分也刚到清北的最低分,而中九的最高分也刚摸到华五的最低分。长此以往,格局日渐僵化,但这个话题在此不表。
1)外交学院:20多年前的外交学院,文理科录取均分都与清北一比高下,其社会声誉如日中天,毕业生也以其精英性闻名遐迩。民众均以为考上外交学院,半只脚就踏上了光鲜亮丽的外交官生涯之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985、211的深入人心,作为双非的外交学院从2012年至今,几乎每年下一个台阶,短短十几年,从比肩清北,到比肩南大浙大,到沦为中九,直到2023年文科被重庆大学超过、理科被重庆大学逼近,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2)北外:北外虽然与外交学院所属部委略有区别,且培养方向也有所不同,但同样被称为外交官的摇篮。事实上,外交部的北外校友论人数,恐怕远在外交学院之上。而且有211身份的保护,北外相对于外交学院的局限性来说,其就业普适性更广。也因为此,当年北外的风头不及外交学院,勉强和人大复旦谈笑风生,而其衰落的速度则不亚于外交学院,截至2023年,北外以及上外的文理科录取分数均已被重庆大学历史性赶超,尤其是理科,北外2022年沦为次九,被大连理工超过,而到2023直接跌出前50,被深圳大学这样的双非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样的末九暴击,成为2023年最凄惨的一校。
3)广外:广外或许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作为广州版的对外经贸,广外擅长外语与国贸,当年的就业也是不逞多让。但作为双非,近20多年来,已从985分数段跌落至尘埃里,而且永远看不到再次崛起的希望。今年广外分数暴跌的新闻层出不穷,在知乎的提问里也冲上热搜,广外和外交学院、北外、上外一起生动演绎了什么叫时代的眼泪。
财经类大学的余韵还未走远,经过2010-2016的巅峰状态,到2021年虽然只剩下上财一枝独秀,但两财一贸尚未凉透;但从2022年开始,苦苦支撑的上财再也绷不住,一泻千里;到2023年,上财已沦落到中九的末尾,而贸大和央财直接一头栽进次九里,目前看来,明年也看不到反弹的迹象。两财一贸相对水平和巅峰期比确实已是今非昔比,但绝对水平尚可。
至于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于地处非京沪城市,确实已是明日之花,分别跌至51和63位,在表中几乎垫底。更为让人吃惊的是,曾经高调宣称西南第一分数线的西南财经大学,从2020年开始文理科多个省份最高分均已够不到川大的最低分,到2022更是如此。例如2020在湖北,西南财经大学理科分数线为615-630分,而川大为634-670,文科西南财经大学为591-604,川大为606-612。这意味着西南财经大学最引以为傲的传统艺能金融学的最高录取分数都已不及川大最差的专业了,文理科均是如此,让人感叹不已。
而东北财经大学,从没进入211那一刻起已逐步沦为不入高分考生法眼的明日黄花了。
经过疫情的冲击,两财一贸及其他三大财经继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坠落,2024年形势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分析中国名校近年来的沉浮,尤其是2023年各大名校招生手段大揭秘,和全网一起见证工科大学的狂欢,以及狂欢背后的深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