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黄兴一直是他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在日本组织革命运动时相识,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一同筹建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的风潮,被时人以“孙黄”相称。
但是在革命的进程中,孙黄二人虽是死党,但并不是铁板一块,没有任何矛盾的,相反对于革命理念和革命道路的不同认识,让他们最终分道扬镳。
从孙黄二人关系的变化,能看出领导近代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先创之功,但后劲儿不足,所以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
孙黄相聚闹革命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最终李鸿章的北洋精锐尽数覆没于威海卫,随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当时的国人刺激相当之大,他们想不到天朝大国怎么能输给自小小的日本。
这些国人当中就包括孙中山和黄兴,孙中山最初只是一位医生,在目睹了国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后,他决定由医人改为医国,鉴于清廷已无药可救,他决心推翻它。
当时的黄兴同样也在为救国之路上下奔走着,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受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影响极深,王夫之推翻专制经世致用的思想让黄兴受益匪浅。
在武汉两湖书院求学期间,黄兴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卢梭的《民约论》。其中的民权思想让黄兴豁然开朗,之后通过留学日本,黄兴真正走上革命道路。
虽然同是革命救国,但孙中山和黄兴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一起的,是直到黄兴长沙起义失败,逃亡日本期间两人才相识的。他们一见如故,相约共同组建同盟会。
所谓的中国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共同组建的,成立之初,就面临着领导权归属的问题,当时孙中山和黄兴在会内都有威信。
彼时黄兴力排众议,在选举总理一职时,提议公推孙中山为领袖,不必经过任何选举程序,黄兴拥护孙中山的背后,是他对孙中山创立民国,实现民主平等理念的信服,也是为了统一党内力量,不必造成分裂。
同盟会成立后,前进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孙中山和黄兴是一文一武,孙中山负责筹备动员起义工作,黄兴具体执行,亲自参与领导武装起义。
之后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黄兴更是落得个“常败将军”的称号,纵然如此,革命陷入低潮期,黄兴和孙中山也没有分道扬镳,就此解散,而是互相扶持着。
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篡权,孙黄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直至最后一分两散。
孙黄矛盾的解密
揭秘孙黄矛盾之前,需要明白的是尽管二人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但还是有所不同的,黄兴出身于仕宦家庭,祖上好几代人为官,所以根上黄兴还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
而孙中山的祖上就没那么荣耀了,他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还是靠着哥哥的经营有方,家境才富裕起来,也就是属于资产阶级家庭,不像黄兴那种士大夫家庭。
家庭的出身预示了两人之后革命理念的不同,具体来看,其实早在同盟会建立之初,围绕着军旗、国旗问题,孙中山和黄兴就有过激烈的争论。
孙中山主张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两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黄兴“怒而退会”并发誓“脱同盟会籍”,当然最终还是和解了。
接下来的矛盾是起义发生地点的问题,孙中山主张的是在自己的老家华南发动起义,而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光复会会众大都是长江流域的人,对此双方也是颇有争论。
当然这些矛盾都是革命细节问题,不算大事,黄兴那时还是坚定支持孙中山的,比如当时同盟会内有过两次倒孙风潮,一次是在以北一辉次郎为首的日本无政府主义者推动下,东京本部的章炳麟、刘光汉等人掀起的。
一次是以陶成章、李燮和为首的,要求罢免孙中山总理职务的运动,这两次倒孙风潮,提出过另选黄兴为总理,但是黄兴拒绝了,选择站在孙中山一边。
这时黄兴想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盟会不能搞分裂,另外他对倒孙风潮中提出的孙中山独断专行的作风其实也有一定意见的。
二次革命致终局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革命形势峰回路转,孙黄多年的付出终于取得了成果,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就任陆军总长。
但这个临时政府是脆弱的,只是名义上的统一,立宪派掌握的省份根本不听它的号令,即使是在内部,也不统一各自为政,最根本的还是没有经济基础。
这时北方的袁世凯成竹在胸,利用满清政府特别是摄政王载沣,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相斡旋,最终他取悦南北,得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位,孙中山就此下野。
黄兴也是支持袁世凯当权的人,在他担任陆军总长期间,每天被钱搞得焦头烂额,逐渐地,他认为同盟会内部无人能把握中华民国,革命要面临像之前太平天国一样的结局。
黄兴认为唯有袁世凯可以收拾残局,将革命果实保存,也就是资产阶级制度,他主张“化敌为友”,这里可以看出黄兴注重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只要制度保留,换一个人来做是无所谓的。
之后袁世凯想进一步专制独裁,制造了“宋教仁”案,因此孙中山、黄兴领导了二次革命,但在袁世凯的运筹帷幄之中,二次革命失败了。
二次革命后孙黄之间的分歧就非常大了,最终二人不再合作,根本原因是孙中山认为革命还未成功,他认为之前革命失败是由于不统一,没有形成合力,为此组建了中华革命党,会众需完全效力于孙中山,还要坚持武装斗争。
黄兴没有加入中华革命党,他认为孙中山此时过于专制集权是对革命的背离,他认为革命已然成功,需要的是用法制的手段制约袁世凯,而不是武装斗争,所以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1914年,在启程赴美的路上,黄兴写下了一首诗,“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茫茫天地间,何处着吾身”,其对革命处境和自身奋斗命运充满了担忧和失落之感。
从黄兴离开孙中山后,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走向了另一条路,与民主背道而驰,所以有了后来蒋介石的专制独裁,造就了最终的结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1b3c7faac530ee638e11f01d2a786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