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日感悟发展的底色与本色

2024-06-06     山西经济日报

王立彬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恢复一代”为口号,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6月的神州大地,郁郁葱葱,生机无限。蓬勃生长的自然绿意中,我们感悟着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据联合国机构及自然资源部公布数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旗舰项目的中国山水工程,修复国土面积已经突破1亿亩。1亿亩是啥概念?相当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面积,或台湾省加海南省的面积。这是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的“绿色奇迹”。

这奇迹距普通人并不遥远。

从北京到上海,从北方到南方,我们身边正在出现无数个“巴掌公园”“口袋绿地”。

无数城市和乡村,都要恢复自然生态。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世界环境日致辞中说,“我们是恢复的一代”。

我们在恢复,也在创造。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一半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之变。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特别是结构转型既是短期内经济运行回暖的表现,也成为带动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性力量。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下,我国作为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2023年汽车出口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绿色也体现在区域发展上。

打开中国地图,胡焕庸线东南一侧以绿色黄色为主,另一侧以棕色褐色为主。这是地貌的差异,也是发展的“色差”。随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安排,西部山水更绿与东部产业更“绿”,进一步相得益彰。

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冀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人造卫星从万米高空见证了“绿进沙退”中国奇迹。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0年来,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秦岭、三江源、黄土高原、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毛乌素沙漠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这是更可持续、更注重公平正义的发展。《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增长,很重要一点就是代际公平。粗放增长形象地说就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自然资本,是我们从祖宗手里继承来的,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这一朴素道理,是中国模式在发展中永远秉持的宝贵本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1a7c1092c3e2b1a4676bc52cbb8d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