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已近一周年,西方多国仍在持续援乌武器,不断“拱火”。
除开援乌“大头”的美国,英国已经成为向乌提供军事支持的第二大供应国。据相关统计,2022年英国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23亿英镑(约合188亿元人民币)军事支持。
此外,英国已经培训约1万名乌克兰士兵,并计划今年再培训2万人。
不过,随着不断的援乌,英国出现了援乌“后遗症”。
有英媒透露,由于国防开支不足以及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英国军方目前在人力、弹药和武器装备方面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
毕竟是风光不在,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英国的兵力不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半,主战坦克数量不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五分之一。
本就不充裕的情况下,还加大力度援乌,自然会出现自家弹药库紧张的局面。
不过,有消息报道,英国国防工业高级官员在基辅与乌克兰国防工业高级官员就在乌克兰生产英国武器的计划进行讨论。
这透露出两点,英国或者正尝试调整援乌的策略,给自身“减负”。另一方面,乌克兰方面自然也不会排斥 ,毕竟能够获准自行生产西方设计的火炮、车辆和武器不是件坏事。而这也意味着乌克兰与北约的关系或进一步加深。
不仅仅是英国,作为援乌“大头”的美国也难逃“后遗症”。
拜登政府先后向乌克兰实施援助金额已经破千亿美元,然而拜登政府并没有停止继续军援的疯狂举动。
据悉,在数十名名经济学家的调查中发现,美国经济未来并不容乐观。
在通胀压力十分巨大的环境下,美联储选择继续加息,无疑饮鸩止渴。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数以万计的美国民众开始下岗,不少美国民众发起抗议。他们普遍认为,美国政府可以为乌克兰援助这么多的资金,却不能拿出了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实在叫人恼怒。
长期以来,美国在“援助”他国时,奉行本国利益至上,只为本国军工复合体的“钱包”着想,置他国安全和发展于不顾,向来是只管送枪,不顾后果。
而今的局面也十分可悲,欧洲国家陷入经济滞胀、能源紧缺和难民危机等多重现实困境。英国开始发生大罢工,50多万英国人上街,成为10多年来最大规模一次大罢工。另外法国因为各种矛盾爆发了3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罢工,法国八大工会同时行动。
然而,面对这一切,美国都是一副隔岸观火的姿势。
说美国是俄乌战事的“赢家”倒不至于,但其军火商是妥妥的在“血赚”。 分析人士表示,美国政府还计划重启和扩张武器生产线,这可能在未来三年内给美国带来730亿美元的额外军火收入。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随着俄乌战事的持续,潜在的危险还会增加,美西方势必自尝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