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身价165亿,滴滴程维:为什么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

2019-06-03   指尖上的代码

前天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想跟我借钱,凑钱买房。聊完他又抱怨工作,说在银行赚钱少,空间也小,让我帮忙看看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机会,再苦再累都没关系。

三年前刚毕业找工作时,他可不是这样。

那会儿他打电话给我,说有两份工作,一份银行的,一份互联网公司的,月薪差不多,问我该怎么选。当然,最后他没听我的,比来比去,他觉得拿差不多的钱,还是去银行工作更轻松。

很多人就是想不开,辛苦读书16年,学了那么多知识,毕业后终于可以用了,结果费尽周折托关系,只为找一份“舒服一点”的工作。

当然,生活不是咱们爹妈,不会一直宠我们,年轻时的一点舒服,换来的是后面加倍的难受。

相反,那些看起来很傻很笨的年轻人,彷佛对安逸这两个字有本能的排斥,他们知道,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因为那是向上生长的路。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下程维的成长经历。

程维是互联网公司滴滴出行创始人,然而,今年35岁的程维起点并不高。他不仅生于普通家庭,大学读的也不是名校, 毕业后更是从跑业务干销售做起,但他的崛起速度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83 年,程维出生于江西一个普通家庭,21 岁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22 岁加入阿里做销售,29 岁离职创立滴滴,34 岁以 165 亿身家排名胡润 80 后富豪榜第五,公司市值 3300 亿人民币。

程维的成长、创业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节点,每一次他又是如何做选择的,这样的选择又是如何一步步放大他的格局和视野的?这篇跟你分享一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1、卖保险、做足疗、进阿里、毕业一年换了六七份工作

在江西小镇长大、读大学之前甚至从未离开过小镇的程维,早在高中就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出生在哪儿无所谓,但必须在一线城市奋斗

如果你问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节点有哪些,他第一个会告诉你的就是:到北京读大学——尽管不是名校。他的目标很明确,北京是“世界中心”,只要来到北京,后面的路可以再自己走。

刚毕业时,程维跟我们一样,一方面想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也困惑于:我到底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怎么选择未来的路?

乔布斯的一段话启发了他:要成就一番伟业,唯一的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程维很好的践行了乔布斯的信念,毕业第一年,他换了六七份工作。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不停的去尝试,尝试后如果发现不值得为它长久付出,就换一个方向继续尝试。

2004年,程维大学毕业,被一个卖保险的大姐拉去,付了 800 块押金,开始玩命做这份底薪都没有的工作,但频吃闭门羹。

后来,程维在一个招聘会上,向一家自诩“中国知名医疗保健公司”的名企投了简历,应聘经理助理。然而,等到他去这家公司上班时,却发现那个著名公司竟是一家连锁足疗店。

转折发生在22岁,他在阿里找到一份销售工作。“我非常感谢阿里,”程维说,当他到阿里上海前台“毛遂自荐”时,有个人出现了,但他并没有将我赶走,而是说‘我们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

2005 年,程维加入阿里做销售,之后六年,程维主要销售互联网产品,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客户拜访,积累了扎实的销售能力和经验。2011年,程维已是阿里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同年,程维升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

程维说,“投身互联网行业,是我做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决定。”

这个阶段,我们能看到,程维已经学会更重视方向的选择,而非拘泥于点上的纠结比如,他一定要来北京打拼,哪怕考上的不是名校;他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哪怕一年换六七份工作也不嫌麻烦,因为他知道方向的重要,而且他一旦确定对的方向后,就全力以赴,一干就是 7 年。

很多人在这件事上都做得不够好,选择工作时比较随便,选择后又懒得调整方向,即使不热爱也会安慰自己,“先干两年再说吧”两年后又说,“转行成本太高了,再干干看吧”于是就这样一步一步把自己的青春和职业生涯最重要的阶段,给耽误没了。

2、从决定创业到离开阿里,他用时 9 个月寻找机会

2011年,程维决定创业,从决定创业到辞职,他在阿里待了9个月,期间不停的想:创业,做什么?

程维说,创业前期需要冲动,但不能一直靠冲动,最后一定要形成自己对商业的判断。

最初有做滴滴的想法,是程维由自己的经历发现了大众的痛点。他在阿里工作,杭州北京两边跑,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而误机。

和同从阿里出来创业的王刚进行一番碰撞后,程维决定做滴滴。原因有三:

第一,在中国打车难,这是大众主流的刚性需求;

第二,国外有类似的模式,英国打车应用 Hailo 刚刚拿到融资,方向貌似可行;

第三,移动互联网到来,手机定位距离的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程维说:创业是孤独的,我每天都会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我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个事能不能做成,反复衡量,不停的问自己,不停的磨砺自己,这就是创业的第一关。

这个阶段,我们能看到程维的选择格局更高了,虽然那时他才 29 岁:

首先,一个 29 岁的年轻人,创业的出发点不是赚大钱,而是切切实实的找到一个大众刚需痛点去解决,也就是说他找到了一个“战略存在价值”立得住的点;

其次,他离职时已是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29岁,前途不可限量,但他还是想创业。那时候他创业的机会应该也有很多很多,但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反复推演琢磨了 9 个月,你能想象,他心里装的,一定不是个小梦想;

最后,他又敢选择“出行”这个非常难啃、但潜力巨大的领域,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勇气、魄力和野心。

3、既敢花240万开走第一个合伙人,也敢花全公司一半的工资挖柳青

创始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组建一支梦幻之队。既要不计成本的请走不合适的人,也要不计成本的去挖真正的牛人。

程维是个不给自己设限的 CEO,很快他挖来了百度的张博做 CTO。

但真正显示出程维在用人上巨大魄力的,是他搞定了柳青。

程维说:“首先,你要敢想。看到柳青,我也紧张,不论是能力还是人品,柳青都好的让人紧张。怎么去跟她谈,我也特别紧张。柳青原来的工资是 400 万美元,我跟她说,滴滴工资的一半都是你的,剩下的才是我们的。”

投资人朱啸虎听说程维要挖柳青的时候,狠狠的吃了一惊:我知道程维是个不给自己设限的 CEO,但敢挖柳青,还是超出我的预料,他太敢想了!

这就是程维的格局带来的选择。

关于敢用牛人、敢信任牛人,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说过:我必须要用最好的人,并 100% 的信任他们,因为我没有其他的退路。信任一定是有代价的,但是我的收益只要远大于代价,我就愿意选择信任。如果不信任,我更难受,找一堆永远都比我差的人,变成一个我完全控制的公司,没意思。

当年,马云有蔡崇信,马化腾有刘炽平,俞敏洪有徐小平王强,所以当程维找到柳青后,朱啸虎说:

“他们两个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就知道,这肯定是要打造一个数百亿美金的公司,否则对不起他们的代价。”

4、从合并快的、干掉Uber到迎战美团,你看不到程维做选择时有任何恐惧

2015年2月14日,经历过疯狂的补贴大战后,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宣布战略合并。这时候,Uber 威胁又来了。

2015年7月,估值超过400亿美金的巨无霸 Uber 创始人卡兰尼克主动找上门,“要么接受 Uber 占股 40% 的投资,要么被 Uber 打败。”

程维毫不犹豫,开战!

他说:“我彷佛看到了1840年,船坚炮利来到中国,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要么就割地 40% ,要么就打到紫禁城 kill you,这种扫荡全球的感觉很不好。硅谷的企业总是眼光看向世界,我们只是他的局部而已。中国和中国互联网已经不是1840年。”

2018 年,程维一边从容应战,一边选择更大的梦想,尝试打造针对车主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尝试去做未来汽车运营商,尝试去做智慧交通建设的引领者。

回顾来看,你会发现,从工作到创业,再到让出行更美好的路上,每一个节点,程维都敢走更难的路。

2017年底,程维受邀在清华大学演讲,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世界不断在被有志向、独立思考、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推动着。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因为那是向上的路,让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更不一样的路。

这篇这个话题,我感触颇深。毕业这几年,亲眼看到很多人的起伏。

我有个好朋友,他曾经提到自己的工作总是很满足,“一个月赚7000,天天坐着玩,没啥事做,挺爽的”。

我听完后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并建议他换工作。

原因很简单,如果公司每天有很多活干、很多有挑战的活干,那你每个月既能赚到7000块工资,又能赚到很多赚钱能力。否则,你就只能赚到7000块,赚不到赚钱能力,很不划算。

他明白,但明白的不够彻底,所以也混了两年。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份工作,每天舒舒服服混日子,一个月也能赚七八千,大多数人即使明知道不好,也舍不得辞职。

但两年后,很多朋友都能赚更多钱了,他还是只能一个月七八千,有点慌了。等醒悟过来想跳槽时,却发现混了两年,能力没涨甚至有些退化,跳都跳不了了。

人这一辈子,不是只有短短两三年。这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