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不同,日本(人)很尊重本土手工艺,这是我们“落后”的根本原因”

2020-06-25   Steppy潮流周志

原标题:“和国内不同,日本(人)很尊重本土手工艺,这是我们“落后”的根本原因”

作者:Uli

在我的印象中,每逢 中国过年过节,不少国外的潮流时尚品牌都会推出相关主题的单品吸引中国粉丝,譬如今年的农历新年,Nike 以中国传统瓷器图腾为灵感,推出一款全新 Air Max 1 Premium CNY“万寿无疆”鞋款、Off-White 以鼠年的老鼠为形象打造了一个新年限定“LUNAR NEW YEAR”系列。

image:Nike / Off-White

又或是玩具界巨头 LEGO 分别以传统舞狮及新年庙会作为主题推出两款 CNY 积木套装。

image:LEGO

2018 年 adidas 为庆祝端午节的到来特别释出一款“Dragon Boat”别注配色 UltraBOOST,在鞋尾处融入了龙鳞片的细节设计。

image:adidas

滑动查看更多

当然,论及中国传统节日,自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侧面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而今天,也就是 端午节,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在 Uli 看来,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最大的区别在于 文化内涵深度这一层面。当然,我并非要否定西方节日,例如圣诞、复活节等也是有它的文化底蕴在,这点我是非常尊重西方传统文化的。

那我说这话又是啥意思呢?就拿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 “赛龙舟”来说吧。它有文化历史背景,被人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延伸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龙舟文化习俗,甚至细微到不同用途、地区、村落的龙舟,他们的龙头也有不同的文化形态。

“传统的龙头类型一般分为龙舟比赛用的龙头、巡游探亲的龙头等,例如比赛用的龙头需要有霸气和震慑对手的气势,而用于巡游探亲的龙头则会偏向慈祥、温和的感觉。

经过深入研究不同村落文化后发现,不同的村、不同的龙船有自己供奉的神,有自己的禁忌,有自己专属的颜色、图腾。”

张伟潮的龙头作品

说到这里,各位可能会想,咦,Steppy 一个讲潮流、讲球鞋、讲生活方式的媒体怎么会开始写这么 OG 的选题呢?

我的初衷也很简单,想把那些有名无名的手工职人用心制作出来的,包含着美的思想的日常用品,呈现给大家。于是这回 Uli 趁着端午节之际,应应节,特意拜访了 广州市黄浦区龙舟龙头龙尾木雕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张伟潮,和他聊了聊关于龙舟文化、龙头木雕制作的二三事。

REC

*我把话说在前头,文末有福利哟!

其实说到龙头木雕,张伟潮算不上是“科班”出身,但 85 后的他年纪轻轻便赢得不少人的口碑和认可,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十分好奇他究竟为何会成为一名龙头木雕手艺人?

“在我们广州,有很多乡村都是水乡,而龙船文化在我们水乡村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小的时候大人经常带我们去看龙舟赛,我从小就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长大。在我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小朋友都是龙船发烧友,我也不例外。但一年里通常只在端午节前后几天有龙船活动,其他时间基本看不到,而我又非常喜欢龙船,只能自己尝试去做一些小的龙船模型或者做一些手工龙头,慢慢地便从兴趣变成职业,影响到现在了。”

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其实是分不清不同师父做的龙头有什么区别,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在茫茫龙船中脱颖而出,并且让普通老百姓印象深刻呢?

“其实不同的师傅做龙头都有自己的风格,颜色、刀路,但外行人看分不出的,可能更加多是从 最表面,譬如颜色的涂装、整体的配色独特性等方面。我们做的龙头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颜色比较丰富,特别是漆的光滑度、总体设计风格,颜色和颜色之间的搭配。我们也玩很多花样,包括渐变色、夜光色、荧光色,甚至是变色龙,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颜色等,这是过往传统的龙头木雕很少运用到的手法,可以讲是一种 创新吧。

我们现阶段想做的龙头是将每条村 独特的文化融入其中,希望可以打造出每一条村专属的龙头。”

至于做龙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张伟潮告诉我,以前做龙头用的工具比较单一,靠斧头、锯和凿子,那时候叫大刀阔斧,现在的工具就多了,除了最基本的斧头、锯和凿子外,还有一些电动工具的辅助,包括电锯、电钻等,加快雕刻效率。但要完成一个精致的龙头制作,工序是很繁琐的。

首先是开样,也是设计。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 需要和不同村落的客户详细沟通交流,了解村的文化、禁忌,以及他们的想法后,再结合专业知识起草图纸。但这个图纸并非 3D 效果图,而是龙头侧面投影的线条图,后续要靠自己的想象去完成。

然后根据图纸线条图进行粗雕、打胚以及细雕。这三个过程是整个工序里最有趣、最好玩的,因为虽然图纸上的龙头是这样画,但在雕刻的过程中可以 根据思路的变化产生二次创作

接下来是打磨,是最简单也是最需要耐性的过程。打磨完毕基本上龙头就定型了,可以做下一步,上漆。上漆分底漆和面漆,以前老师傅是用毛笔、刷子,现在会用到喷笔、喷枪等,令其颜色艺术效果更加丰富。

上完漆后龙头算是完成了 98%。交货前会把一些装饰品,例如龙须、舌头、龙珠安装好,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龙头。

“我们一直做本地的龙头会被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圈住,走不出来。因为你面对的市场就是这群人。但这几年接触外界多,特别是市非遗中心经常有一些交流活动,让我觉得虽然广州的龙头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文化,但也面临着很保守的情况, 所以希望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家参与其中。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只做龙头,希望由一个龙头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东西,包括文创品,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但非纯粹印一件 tee、手机壳之类的,这不是创新,纯粹只能称为制作。

加上早前玻璃工艺的庞老师和王老师,接触下来,Uli 发现这些手工艺人其实心思很简单的,基本不怎么会弄公关宣传自己的手艺,因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创作和工艺研究上。 不是因为这些传统手工艺不够潮流、不够入时,而是因为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不懂得“尊重”二字。

“日本的手工艺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因为他们一直都有这种文化在,百姓对手工艺有一种很崇高的敬仰。但中国的手艺人,这几年才有非遗这类事情,但在十年八年前哪有这样,以前的手工艺人都是自己背着手艺品到市集贩卖的。国家所认证的非遗传承人实则是每一门传统手工艺的代表,而非唯一一个。 所以说中国不缺手艺人,缺的是老百姓如何对待这些人。

假如一个龙头是塑料倒膜的,一个木雕的,两个做出来上好漆,外行人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大多数人宁愿买塑料那个,因为木雕可能价格要卖到上万,塑料倒膜可能只需要一千多块就 OK。上了漆一样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的。”

写到这,让我想起当问及张伟潮对龙船的想法,小时候和现在有没有发生变化时,他告诉我,其实广州人扒龙船的习俗一直都没怎么变,还保留着很原始的起龙船、探亲、招景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变的是什么呢?他觉得是少了一些年轻人的参与。

张伟潮提供的龙舟赛图片

当他还是小朋友的时候,第一次接触龙船是哥哥带他去的。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什么是龙船,只知道很好玩很热闹,还能去别的村里探亲吃饭,能深刻感受到人情味。到初、高中时,那时候去看划龙舟是需要去占位才有好位置。现在长大了,到他开始去负责组织龙船活动,反而没有这种现象,特别是少了很多小朋友、年轻人的参与。但近几年很有趣,政府和机构都很重视龙船文化,建立了一个很华丽的平台、场地,但反而是村里面的人参与的积极性少了,这个多多少少有点失落。

有时候如果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也 不去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那么哪怕技术再厉害、文化内涵多深厚,也无补于事。

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大师柳宗理的父亲柳宗悦曾经在日本发起了一场民艺运动,旨在保护日本民间手工艺,唤起人们对于传统工艺的重视。2003 年,BEAMS 发起了一项以“架起设计与手工艺之间的桥梁”为主题的活动,推出《BEAMS fennica 日本最棒的手工艺》书籍,后来 BEAMS 也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持续不断地力推日本手工艺,这一点相信去过新宿 BEAMS JAPAN 店铺的朋友都会深有体会。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像他们那样大的影响力,但“希望”从这两篇文章开始吧~

最后,在留言区写下关于你记忆中 “龙舟/龙舟赛”的故事,最走心的一位读者将获得张伟潮所创作的小龙头模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