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十分钟,停车一小时”,
明明距离医院只有“最后一百米”,
却只能排在长长的车队里龟速前行……
治病救人,争分夺秒,一些急症更是容不得一分钟耽搁,但是城市中心的医院,从门口到门诊、急诊、住院病区,看似短短的"最后100米",却因停车这个小细节,给患者就医带来不小的困扰。三月初,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先后去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实地了解医院周边及其内部道路交通优化组织情况,并与相关医院负责人一起研究解决医院周边道路拥堵、就医群众停车难等问题的措施。
3月16日,早上九点左右,人民西路往西昌路方向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大约有两三百米,车辆移动的速度非常缓慢。长长的车龙也给部分公交车带来了麻烦,因为无法靠站,一些公交车只能在机动车道上上下乘客,看着非常危险。在百度地图上查询,记者发现,拍摄的地点距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到七百米,步行只需大约8分钟,然而不少驾驶人表示,自己已经堵了超过半小时,都还没见到医院大门。
驾驶人:“堵了一个多小时。”
驾驶人:“刚刚在那边就堵了半个小时,堵得最长的一次,堵了两个小时。”
驾驶人:“没办法,我叫他们先看病,我再慢慢停车。”
记者在现场进行了测试,以这辆白色小轿车为例。9点45分,这辆车当时正停在医院的北门的位置,北门距离门诊大楼大约370米左右,最终到达的时间是10点25分左右,大约花了40分钟。
记者注意到,在车辆等候的过程中,不时有身穿蓝色马甲的泊车服务员询问驾驶人是否需要帮忙泊车,这些泊车服务员同时也在现场充当起了交通疏导员的角色。记者了解到,泊车服务员不属于医院,他们来自一家公司,如果让他们代为停车,无论时间长短,每辆车都是39元。
泊车服务员:“如果他说要停在医院里面,我们还是排队到医院里面,如果是可以停在外面我们就外面排队停车,早上应该就是在四到五辆,7点到12点,因为没时间,停不了了。”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口之所以会如此拥堵,除了医院门口地铁施工导致车流量大、行车不畅外,医院内部停车位数量有限,而驾车来医院看病的人又特别多也是大问题。
驾驶人:“进门的速度太缓慢,还有就是这个路口相当拥挤。”。
驾驶人:“(停车位)肯定不够,不然不会堵这么长时间。”
驾驶人:“你看所有的疑难杂症都到昆明来,在云南省这是最好的医院,那人肯定多。”
进入医院后,记者发现门诊大楼前的露天停车位已经没有了空位,医院有一个地下立体车库,也是停得满满当当,就连院内道路上没有规划停车位的地方,也是停满了车。停放的车辆中除了昆明本地的车辆,还有不少外地车辆,其中就包括贵州、福建以及江西的车。在距离医院正门约一百米处有一个停车场里,停车位也是一位难求。据了解,昆医大附一院单日人流量近5万人,车流量在3000辆左右。停车位如此紧张,为何还是有不少人要开车来医院呢?
驾驶人:“还是开车方便一点吧,堵就堵吧,就堵一会儿。”
驾驶人:“我走路都可以到,但是没办法,我们家老人走不动,我必须开车来。”
中午十一点,记者来到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也许是因为已经过了就诊高峰期,车辆进出医院比较容易。为了缓解医院门口拥堵情况,前来就诊的车辆被引导至东寺街的新停车场。据停车场工作人员介绍,高峰期时,停车场门口还是会出现拥堵。新停车场有400个车位,基本每天九点过后,这里就没有停车位了;加之新停车场是立体停车位,时常会出现设备故障的问题,一辆车从开进来到停好,需要耗费不少时间。此外,医院还有一个地下停车场,车位数量有限,高峰期这里的停车位也是非常紧张。
不过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比,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情况还是要好很多,记者观察发现,中午十一点,医院的两个停车场都有空位,停车并未受到影响。此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周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在东寺街上距离医院大约一百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地下停车场,而且道路一侧还设置了国资停车位,驾驶人可选择的余地较多。
在昆明,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存在于哪些医院?医院周边的规划、交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要解决主城医院停车难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近日,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22点播出的《新闻联合播》栏目邀请到了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王培茗教授和特约评论员左丘来聊聊《医院内外交通“栓塞” 有解药吗?》。
嘉宾访谈
问:有人说,解决医院门口拥堵问题太简单了,一个办法就可以搞定,大家都绿色出行,不要开车,毕竟很多公交车都在医院附近停靠,这个办法可行吗?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王培茗:“来看病的人,实际上他都不太容易能够好好地走着,能够乘地铁坐公交这样过来,当然有少量的可能是这样。通常你要让他绿色出行,骑自行车去医院,如果我还能去骑自行车,其实很多人可能都不太容易选择医院了,或者是坐公交车再走个几百米,可能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最主要的可能还是驾车出行,所以驾车的量是不会小的。”
特约评论员左丘:“我现在基本上不会让家人开车带我去医院,我都是会自己通过网约车去,因为我觉得这个同跟家人开车的方便程度是接近的,但是这中间会有很多问题。我当时是摔断了腿去医院,开车去的时候觉得还行,虽然很堵但是终于磨进去以后就还行。但是坐网约车去的时候,我当时因为行动不便还得拄着拐,就走100多米吧,下车点的地方并没有轮椅服务,自己开车去,自驾车的时候是可以在门诊大楼的门口地方停车,说实话就是100米,但是确实是蛮辛苦的100米。我认为像类似这样的配套不能够很细致的话,确实会非常影响我们选择其他交通工具了。”
问:有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在昆明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还存在于哪些医院?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王培茗:“这个应该是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存在这个问题,接触过很多的项目审批,这些情况是非常的严重。国家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是投入仅限于比如说建楼,增加医疗设备,增加床位数,但是地上面几乎没有,所以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原址不断地在增加容量,可能原来的1000床变成2000床,2000床变成3000床,医疗资源投入得越好,它吸引的车流量会越大,但是它的地并没有增加,那么就增加立体停车位,本来立体停车位是有一定的比例的,但是现在几大医院都是,你可以大比例地增加立体停车库,每个人都有感受的,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变得几乎是全立体车库,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它几乎没有停车的。”
问:人太多、车也太多,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特约评论员左丘:“三甲医院停车特别难,那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分级诊疗制度,还是有没有很好的得到贯彻,大家还是都普遍去大医院,包括我自己,大医院太集中。我们城市发展特别快,好的医疗资源严重地缺乏,导致大医院的人实在是太多,这些医院都在一个比较老的一个原址上,都在市中心,当时哪有规划那么多的停车位,所以这个事情就非常严重。”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王培茗:“国外的医院它是家庭医生、社区医院这个级别,就把它给截流了,它要根据你的严重程度分配你到哪一个。分级医疗体系一定要把它建立起来,没必要的病,轻微的病不要去。像我们在学校里这个就很好,我们的学生生病首先到校医院去看,校医院批准你去医院,他觉得你重了,你才可以到医院去看,一般的病校医院可以处理的就处理了,其实学校给医院造成的压力是很小的,我们大量的是社会人流,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制度是没有截流的。”
问: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提出"一院一策"的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出入口,推行院内"停车级差收费",合理设置入院机动车临时游客区、排队缓冲区,充分挖掘利用医院周边空间,增加停车泊位,引导患者乘坐公共交通就医。这些方法有实现的可能吗?即便实现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目前的困境?
特约评论员左丘:“这些方法算是切实有效可行,当然它可能没办法根本上去缓解这个问题,想真正达到这个肯定还是要有很大的动作,可能对政府的要求,不是今天马上就能去实现的,肯定需要有很多的很明确的计划才可能做得到,短期之内只能通过一个小修小补的手段。”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王培茗:“它肯定是能缓解,但是它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昆明建成这么多年了,我们从解放初的几万人到现在,主城区的医院就跟建成时候的是一样的,它的面积是一点也没有增加。这个就跟教育资源不一样,现在我们昆明只要进行居住区建设小区建设,它的教育配套是必须配置,小学、幼儿园、初中是一定要配上的,配不足它要交纳教育配套费,它要在哪配,它必须要给我们一个方案,它这个方案才能审过。但是医疗就没有,这个本来是一个政府配套的,因为用地是划拨的,包括小学那些用地也是划拨的,它就硬硬地能在房地产项目里面挤出来,但是医院没有。那么也就是我们这些院不断地提高容量,我们现在楼就在原有的上面追加,也就像我们的城市拼命地往高建房子一样,你往高越盖,交通量是没办法(解决)的。本来在城市里面的土地,虽然金贵但是政府是不是该买下来?因为医院的地是划拨的,这个地是政府买下来免费送给你做医院的,但是政府舍不舍得这些地,很金贵很昂贵的地我们都用着去做房地产,但是很重要的事难道我们不该配医院吗?学校我们能挤出来为什么医院不能挤出来?
然后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停车配比的不合理,居住小区100平米我们是有一个车位,那么医疗设施我们的感觉它应该更多一点,但是它是100平米配1个车位。医疗的我们从来都感觉其实它们都配不足,现在已经是三层是必然的,我们在很多小区里面通常就是挖一两层,已经能解决100:1的配比,但是医院里不行。我们现在知道的昆明市的所有三甲医院都是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没有哪一个医院的情况会更好一点。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收费太便宜,我发现在周边的停车场停都比它贵,它的收费还越长越便宜,它考虑到你照顾病人什么的,但是这个反而会把社会车辆倒吸引过来,用价格杠杆来控制一下,这个问题可能还能解决一些。前几天家里有人住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我开进去的时候,当时我在停车场看见前面走了一辆车,我就赶快停下来,我觉得因为轮到我了,结果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出来,他就跟我说,他说你开着走这个车位跟你没关系,你后面车上的有老人有轮椅,我们要让他下来,我觉得这个做法就很好,我也心服口服,所以我觉得它应该对车辆有区别。
我们知道停车难问题,确实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现在医院周边其实也很困难,我们知道医院周边也都是一个居民的密集区,在老城区里面本身就没有停车的,从整个的情况来说是整个的超出交通容量了。如果做个交通评估的话,可以告诉你们绝对它是不支撑的。”
问:如果政府层面重新规划,把医院全部搬到一个更宽敞的地方,可行吗?
特约评论员左丘:“我觉得没什么不可行的,儿童医院它是有搬到新院区,应该讲是分流,包括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呈贡也建了新的院区,但是大家普遍的还是会相信老城区的,但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扭转的,而且是通过这种院区,逐步地把病人引导到新的院区,我觉得是个比较好的尝试。”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王培茗:“我觉得能有一定的缓解但不一定能够治本,当然我希望它能分流出去。比如说我有一个同事,他们家老人做手术,他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去,医院就告诉你这边是没床位的,你要不然住楼道,要不然到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去是有床位的,他们家就选择到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但是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家是住在城里的,他们每天要照顾老人,他非常的困难,有的人可能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主城区你可以在城里面建,因为主要是城里面的需要服务,地州的我确实可以把他引导到呈贡住。这个问题是首先要解决,就是我们一定要在城市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挤出地来增加医疗设施,那么大家如果靠得更近一点,那我可能我就不会开车去了,另外一个就是由政府从上到下的把这个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了。”
他山之石:
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与职能部门加强合作
缓解“停车难”,改善医院及其周边秩序,除了医院加强管理、多措并举外,还需要交管、城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科学规划,精细管理。
上海市的中山医院有近800个停车位,但工作日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2019年,医院共停放社会车辆超过90万辆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2500辆次,比2018年上升了11%。为了维护良好的停车秩序,医院聘用的200多名保安,地下车库就占了一半。每名保安人员都配备了对讲机,及时与出入口保安及车库主管联系,哪个区域有车辆离库、是否要采取分流措施等信息都能及时传递。
为了化解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现象,中山医院与上海徐汇区交警支队联合成立了交通辅警中山班组,与当地枫林派出所合作建立警务室,与所在社区枫林街道携手,对医院周边区域实行综合治理,将周边5条马路设计成单行线,使车辆环绕医院按顺时针行驶,确保交通井然有序。
中山医院保卫处副处长徐治国告诉记者,一般早上是入院车辆集中的时段,下午4点以后离院车辆较多。根据这样的特点,他们对道路出入口实行分时段管理,早上作为入口,分担车辆积压问题;下午离场车辆增多时,就调整隔断,入口变成出口。
治理停车难,大数据也是重要助力。近两年,上海徐汇、静安等区先后建起城市综合治理信息数据平台,今年8月底打造了统一的“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目前已有89万个车位接入,三甲医院周边的街面道路和停车位信息是其中重点。徐汇区天平街道还开发了“天平家园·五官科医院停车引导系统”,通过预约短信和现场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市民能及时获得停车指导。
“有关部门应加强公共交通与医院之间的衔接,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站点,增加运营路线和车次,鼓励就医者通过公交或地铁等方式出行。”李瑞敏建议。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坦言:“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医院停车难题,还要花大力气推行分级诊疗,使优质医疗资源不再集中于少数大医院。”
安徽六安市将城区部分闲置地建设成停车场,并进行景观提升,有效缓解了医院周边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田凯平摄(人民视觉)
从2020年六月开始,条码君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网络评论专栏:有一码说一码。每周我们都会关注热点话题邀请评论员、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讨论,提出观点。希望有想法有态度的你,也积极投稿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vqixHgB9wjdwRpvfN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