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经典五则:修身只观己,驻留般若根

2019-10-25   良知修行

作者:良知修行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

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


译文

虽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么好处,但是好事的益处就像掩在草里面的冬瓜一样,于不知不觉中长大;做了坏事也许不会立即看出对自己的损害,但恶人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积雪一样,阳光一照就会悄悄地融化消失。


解读

人生在世,谁都无法预知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事情总是朝着我们不能预计的方向行进,让人难以预料。就如同我们怀着初心和善念去做一件好事,大气的人从来不在意别人是否回报自己,往往假以时日却得到了回报。小气的人总是担心自己吃亏,把周围的人都想成吝啬鬼,到头来却被别人算计。

有的人原本不是恶人,但是利益面前,会做下违背良心的错事。人们会抱有侥幸心理,自认为损人利己的事偶尔为之并无大碍,岂不知正是这种想法,让他做下的坏事如同掩埋在草里的冬瓜,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成熟长大,最后恶因种下恶果,使自己不能善终。

世界就是这样循环,你对它微笑,它也笑着看你;你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所以,如果你想看到一个美好、充满善意的世界,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心灵永葆初心、纯净自然,只有永葆初心,才能善始善终。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虑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

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

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

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事的时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胡思乱想;做事的时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心浮气躁;得意顺利的时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骄傲自夸;失意的时候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怨结于胸。这样随时随地反省自己,使这些毛病与错误渐渐从多到少,从有到无,这就掌握了做人的真谛。


解读

做事先做人,这句古老的话永不过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正是成就其事业的基础。诸如“粗浮意气”“骄矜辞色”“怨望情怀”等项,是不应该存在的,应当尽力克服。

修身只观己,不见他人非,时时忆经典,驻留般若根。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认真, 时刻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很多人都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但古人却特别注重自省。从“每日三省吾身”的孔老夫子,到写出了“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的荀子,从在《修身》中强调自省重要性的墨子,到对自身缺点深恶痛绝而立下三戒的曾国藩,无一不是这方面的范例。人需要自省,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自省,我们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改进,才会不断进步,日臻完善。

现实的世界诱惑太多,人容易为事物所左右而迷失自我。只有学会及时反省,才能随时修正人生的航向,不偏离人生的目标。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是事境之尘氛未扫,

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译文

能够轻视富贵,却不能够放下轻视富贵的念头;能够重视名誉节义,却又过于强调重视名誉与节义。这样的情况说明人在为人处事时,还没有完全摆脱世俗各种欲念的影响,内心依然存在世俗种种欲念。这些欲念如果没有被清除干净,恐怕会像石头下的草,当石头移开时,草又会生长起来。


解读

真君子不重视富贵,也不会时时执念于自己轻视富贵的姿态;真君子重名义,这种重视渗透于言行举止,而不是时时将重名义的念头放在心上。

眼中无视宝物,未必心里不惦记着财宝。说一个人轻视富贵,常说其视黄金如粪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其实真正轻视富贵,不必视其为粪土。黄金自是黄金,粪土自是粪土。若刻意强调粪土黄金之分,心中还是存有粪土贱、黄金贵的想法。真正不重视富贵,也就不必刻意强调黄金如粪土。

反思自己,是否也会对所在意的东西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呢?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与心虚。现实生活中,有人仇富心理一时不离,键盘侠逞口舌之快来贬损他人,甚至对于那些在感情中用情至深的同性,安上舔狗的恶名,以显示自己的尊贵。都是司马昭之心啊!

很多人清高,可看不起别人本就是一种偏见,各人的选择不同罢了,过于追求清高,只不过是追求另一种名誉。

功夫不够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功夫修炼到家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译文

做了善事唯恐别人不知道,特意抬高自己,布施恩惠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和搞好关系,钻研学问是为了向其他人炫耀,树立节操是为了显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做这些的初衷即使是出于善意,也夹带着恶果,是义理路上的障碍,最难拔除。必须清洗和铲除内心的这些残渣余滓,才能显现出(为善、施恩、修业、植节)本来的意图。


解读

行善不是为了名声,修学不是为了显摆,这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前者为了良心的安宁,后者为了清除鄙见。

琴棋书画这些高雅的东西,贤人们用来修身养性,而凡夫俗子只能欣赏它们的表面现象;游历名山大川,高雅的人通过这样的经历来增长自己的学问见识,而粗俗的人只知道把玩它们表面的风光。由此可见,事物本身没有品味,却因为品评人的识别见解而有高下的区分。因此,研读书籍穷究事理,要以提高自己的志趣为首要目的。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

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文

贫苦人家经常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穷人家的女儿时常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虽然外表上算不上豪华艳丽,却有一种高雅脱俗的气度。君子即使处于失意潦倒的境遇中,也万不可颓废不振、自暴自弃!


解读

当我们看见一个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时候,直觉就会认定此人一定正逢失意。仪容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市面上教人职场礼仪的书籍里,每每强调仪容整洁的重要性。电视剧里对于剧中人穷困潦倒时的形象塑造,通常是烂醉如泥、满身污秽。而在现实生活里,正遭逢人生低潮期的人们又是如何呢?你会发现神情颓丧、自暴自弃者果真大有人在!

然而贫穷潦倒不是罪过,更非耻辱。即使贫穷,依然可以舒适,依然可以气质高雅,只要你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事业的挫折,人生的失意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事。人绝对不能被一时的困顿击倒,如果遇到挫折就屈服丧志、怨天尤人,将永远受困于恶劣的环境中。只有保持一份不失优雅的气度,才能在困境中超越环境,超越自我。

仪容是重要的,但要追求的是整洁精神,而不是一味大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使颜值低,也要保持环境整洁,保持举止风度。即使所有人都对自己非常失望的时候,自己也不可以放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重要的是,你要过你自己心中所想过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心中你应该过的生活。


作者:良知修行,贵州省毕节市人,中学教师。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